Ctrl+K

搜尋方式

不共天地

ㄅㄨˋ ㄍㄨㄥˋ ㄊㄧㄢ ㄉㄧˋ
  1. 比喻仇恨極深。參見不共戴天」條。《三國演義》第五八回:「今令先君被操所害,此將軍不共天地、不同日月之讎也。」

不共天地

ㄅㄨˋ ㄍㄨㄥˋ ㄊㄧㄢ ㄉㄧˋ (變) ㄅㄨˊ ㄍㄨㄥˋ ㄊㄧㄢ ㄉㄧˋ

即「不共戴天」。見「不共戴天」條。01.《三國演義》第五八回:「今令先君被操所害,此將軍不共天地、不同日月之讎也。」

辨識

參考詞語:「不共戴天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不共戴天」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不共戴天」這句成語原本的意思就是「不和仇人頂著同樣的天」,「」只有一個,所以也就是不和仇人共存世間的意思。什麼樣的仇人非得拚個你死我活呢?《禮記.曲禮》有一段話說:「殺害父親的仇人,我不應和他共處於世間;在路上遇到殺害兄弟的仇人,不必等回家拿兵器,就應該直接上前報復;如果是殺害朋友的仇人,我不應該和他同國。」傳統儒家是很講究禮的。在禮的觀念中,對父母盡孝,對兄弟要友愛,對朋友要存義,這是為人的基本。所以一個人是非觀念要分明,要「以直報怨」。父母既是我們在世上最親的人,遇到殺父仇人,豈有輕饒的道理?想盡辦法也要報仇,否則為人子女就是不孝,也就是不合禮了。這正是為何《曲禮》說:「父之讎,弗與共戴天」的理由了。這種觀念在《禮記.檀弓上》也提到:有父母之仇要報的人,是要「寢苫枕干」的。苫,音ㄕㄢ,草的意思。干是盾,也就是兵器的意思。也就是為報父母之仇,為人子女要處心積慮,睡不能安寢,隨時準備兵器,等待機會。所以「不共戴天原本是古代儒家藉報父仇一事的觀念,來宣揚對父母之孝的重要,後來演變成一句成語,比喻對人仇恨極深。

書證

  1. 《三國演義》第五八回:「今令先君被操所害,此將軍不共天地、不同日月之讎也。」

在其他地方搜尋「不共天地」

有提到「不共天地」的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