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中流底柱

ㄓㄨㄥ ㄌㄧㄡˊ ㄉㄧˇ ㄓㄨˋ

底,通「」。「中流底柱」即「中流砥柱」。見「中流砥柱」條。01.宋.朱熹〈與陳侍郎書〉:「方群邪競逐正論消亡之際,而二公在朝,天下望之,屹然若中流之底柱。」

辨識

參考詞語:「中流砥柱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中流砥柱」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中流砥柱」原作「砥柱中流」。《晏子春秋》書中記載一則「二桃殺三士」的故事:齊景公手下勇士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三人對人傲慢無禮,於是晏子上諫言請求齊景公殺掉他們,並且獻上計謀說:「不如賞賜他們三人兩顆桃子,誰功勞大就可以吃桃子。」三人為了證明自己功勞大,爭著要得到桃子,最後三人都因為爭桃感到羞愧自殺而亡。其中古冶子在誇耀其功勛時說:「吾嘗從君濟于河,黿銜左驂,以入砥柱之中流。」大意是:我曾經和國君一起渡河時,遇到一隻黿,牠咬住車子左邊那匹馬的腳,拖著潛入砥柱山那段湍急的水流中。這裡的砥柱山位於三門峽東,根據《水經注》記載,當年大禹治水時,這座山因為擋住水道而被鑿開,之後河水流到這裡就分流而過,這座山就像根巨大的柱子,屹立於黃河急流之中,所以取名為砥柱。後來「中流砥柱」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獨立不撓、能擔當重任支撐大局的人。

書證

  1. 宋.朱熹〈與陳侍郎書〉:「方群邪競逐、正論消亡之際,而二公在朝,天下望之,屹然若中流之底柱。」

在其他地方搜尋「中流底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