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人不聊生

ㄖㄣˊ ㄅㄨˋ ㄌㄧㄠˊ ㄕㄥ
  1. 比喻百姓生活非常困苦。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民疲士苦,人不聊生。」《元史.卷二.定宗本紀》:「是歲大旱,河水盡涸,野草自焚,牛馬十死八九,人不聊生。」也作「民不聊生」。

人不聊生

ㄖㄣˊ ㄅㄨˋ ㄌㄧㄠˊ ㄕㄥ

猶「民不聊生」。見「民不聊生」條。

辨識

參考詞語:「民不聊生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民不聊生」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據《戰國策.秦策四》載:戰國楚頃襄王二十年,秦昭王派將軍白起攻打楚國,結果楚王被迫遷都陳城,國力由盛轉衰。後來秦國再次想要出兵攻打楚國,頃襄王知道這個消息後,就派春申君黃歇出使秦國,企圖說服秦昭王不要攻打楚國。黃歇到秦國後,為秦昭王分析當前的情勢說:「今日大王信任韓、魏對秦國是友善的,當心像當年吳王一樣,因為相信越王是真心臣服,所以放心地出兵攻打齊國,沒想到卻在得勝回國時,越王反叛將他擒住。還有,韓、魏歷經幾世爭戰,父老兄弟死在秦人手上的不計其數,國家也因此變得殘破,宗廟年久失修而損壞將士們肚破頸斷、身首異處,屍骨暴露在荒野上;老弱婦孺被捉去當俘虜,路上時常可見;鬼神沒人祭拜,百姓生活困苦,骨肉分離流落四方。韓、魏沒有滅亡,是秦國的一大憂患!現在大王要出兵攻打楚國,勢必經過韓、魏國境,您不擔心他們會叛變嗎?」後來「民不聊生」這個成語,就從原文中的「百姓不聊生」演變而出,用於形容百姓生活非常困苦。

書證

  1. 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行路之人,道死巷哭,不絕嗟嘻之聲。民疲士苦,人不聊生。」
  2. 《元史.卷二.定宗本紀》:「是歲大旱,河水盡涸,野草自焚,牛馬十死八九,人不聊生。」

在其他地方搜尋「人不聊生」

有提到「人不聊生」的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