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信不由衷

ㄒㄧㄣˋ ㄅㄨˋ ㄧㄡˊ ㄓㄨㄥ

猶「言不由衷」。見「言不由衷」條。01.《三國志.卷七.魏書.呂布臧洪傳.臧洪》引三國魏.臧洪〈答陳琳書〉:「且以子以才,窮該典籍,豈將闇於大道,不達余趣哉!然猶復云云者,僕以是知足下之言,信不由衷,將以救禍也。」02.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祝盟》:「若夫臧洪歃辭,氣截雲蜺;劉琨鐵誓,精貫霏霜;而無補於晉漢,反為仇讎。故知信不由衷,盟無益也。」

辨識

參考詞語:「言不由衷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言不由衷」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言不由衷」原作「信不由中」,指誠信不由中,信,人言也,亦言不由中意。春秋初年,周平王性格軟弱,王室政權完全掌握在諸侯國的鄭武公和其子鄭莊公手裡。對於這樣的情況,周平王常常覺得不安,所以想將部分權力轉移到虢公手上。鄭莊公得知後,前往質問,周平王懾於莊公的氣勢,只好趕緊否認,並且與鄭國交換人質以示誠信。但平王死後,桓王繼位,便真地將政權移轉到虢公手裡。鄭莊公大為憤怒,於是強奪了周朝兩座城池所收成的作物以示報復。周、鄭兩國從此交惡。史家對這件事的評論是:如果承諾不是發自於內心,即使強留人質作為抵押,仍然無法保證彼此能信守約定。但如果行事能秉持忠恕之道,遵循禮法,即使沒有任何抵押物,也不會破壞盟約。後來「言不由衷」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言詞與心意相違背,今則多泛指心口不一,虛應敷衍。

書證

  1. 《三國志.卷七.魏書.呂布臧洪傳.臧洪》引三國魏.臧洪〈答陳琳書〉:「且以子以才,窮該典籍,豈將闇於大道,不達余趣哉!然猶復云云者,僕以是知足下之言,信不由衷,將以救禍也。」
  2.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祝盟》:「若夫臧洪歃辭,氣截雲蜺;劉琨鐵誓,精貫霏霜;而無補於晉漢,反為仇讎。故知信不由衷,盟無益也。」

在其他地方搜尋「信不由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