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俱傷兩敗

ㄐㄩˋ ㄕㄤ ㄌㄧㄤˇ ㄅㄞˋ

即「兩敗俱傷」。見「兩敗俱傷」條。01.宋.汪應辰〈答梁子輔書〉:「東漢之君子必欲與小人立敵,終于俱傷兩敗,而國隨以亡。」

辨識

參考詞語:「兩敗俱傷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兩敗俱傷」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兩敗俱傷」是說雙方爭戰,可能因此都受到損傷。這句話出自於《新五代史.卷三八.宦者傳.論》。在傳中,論及自古以來宦官禍害遠超過女色。因為宦官最親近國君,在照顧日常生活起居中,有很多機會,可獲得國君的信任,而讓國君逐漸疏遠忠良賢臣。於是國君慢慢地被宦官把持,禍害因而潛伏滋長,等到有一天國君發覺情形不對,終於想要重新信任忠臣來圖謀改善。但是如果動作太慢,禍患必然加深;如果動作太猛,則宦官可能因此挾持國君。遇此狀況,縱有聖賢明智之君臣,也難有所作為,最後還可能弄得雙方都受到傷害。後來「兩敗俱傷」這句成語就從這裡的原文「俱傷而兩敗」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兩者相爭,俱受損傷。

書證

  1. 宋.汪應辰〈答梁子輔書〉:「東漢之君子必欲與小人立敵,終于俱傷兩敗,而國隨以亡。」

在其他地方搜尋「俱傷兩敗」

有提到「俱傷兩敗」的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