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兵慌馬亂

ㄅㄧㄥ ㄏㄨㄤ ㄇㄚˇ ㄌㄨㄢˋ

即「兵荒馬亂」。見「兵荒馬亂」條。01.明.陸華甫《雙鳳齊鳴記》第二一折:「亂紛紛東逃西竄,鬧烘烘兵慌馬亂,一路奔回氣尚喘。」

辨識

參考詞語:「兵荒馬亂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兵荒馬亂」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兵荒馬亂」形容戰爭造成動蕩不安的混亂景象。此處「」和「」都是指混亂的景象。「」或為「」字之假借。所以「兵荒馬亂」就是「兵慌馬亂」。戰亂時候,正是兵士慌忙,戰馬雜亂。另外,「」本來有「凶年」的意思。如:「饑荒」。所以「兵荒」也可以解釋為「戰爭所造成的災害」。出現這句成語較早的文獻,如元代無名氏《梧桐葉》第四折寫到牛尚書提到正旦(女主角):「一向收留在俺府中為女,也是天數。不然,那兵荒馬亂,定遭驅被擄。」指的就是戰亂景象。不過在宋代傅肱《蟹譜.卷下.兵證》有一條資料,說:「吳俗有『蝦荒蟹亂』之語,蓋取其被堅執銳,歲或暴至,則鄉人用以為兵證也。」意思是說吳地有「蝦荒蟹亂」的俗語,如果忽然間湧現大量的蝦蟹,當地人會把這種情形當成兵災徵兆。「兵證」就是「兵災的徵兆」。這條資料講的雖然不是「兵荒馬亂」,但是也許有所相關,所以附在這裡作參考。後來「兵荒馬亂」可能就是出自此處,用來形容戰爭所造成的混亂景象。

書證

  1. 明.陸華甫《雙鳳齊鳴記》第二一折:「亂紛紛東逃西竄,鬧烘烘兵慌馬亂,一路奔回氣尚喘。」

在其他地方搜尋「兵慌馬亂」

有提到「兵慌馬亂」的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