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別出新裁

ㄅㄧㄝˊ ㄔㄨ ㄒㄧㄣ ㄘㄞˊ
  1. 獨出巧思,不同流俗。清.顧觀光《武陵山人雜著.雜說》:「敖繼公釋儀禮屏棄古注,別出新裁,於經文有難通處,不以為衍文,即以為脫簡。」也作「別出心裁」、「獨出心裁」。

別出新裁

ㄅㄧㄝˊ ㄔㄨ ㄒㄧㄣ ㄘㄞˊ

即「別出心裁」。見「別出心裁」條。01.明.李贄〈忠義水滸傳全書發凡〉:「今別出新裁,不依舊樣,或特標於目外,或疊採於回中。」(源)02.清.顧觀光《武陵山人雜著》:「敖繼公釋《儀禮》,屏弃古注,別出新裁,於經文有難通處,不以為衍文,即以為脫簡。」

辨識

參考詞語:「別出心裁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別出心裁」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別出心裁」原作「別出新裁」。指另出新的設計謀畫,見用於明李贄〈忠義水滸傳全書發凡〉。〈忠義水滸傳全書發凡〉主要是在說明《忠義水滸傳全書》一書的大意和要旨。作者認為除了文字之外,加上生動的圖畫,更能讓讀者體會故事情節和人物情態,這種方法「別出新裁」,獨出巧思,不同流俗,不被舊有的章回小說的格式侷限,或是特別標示在回目外,或是放在回目中,選拔特出的情節來畫,不以數量取勝。到了清代袁枚〈寄奇方伯書〉則作「別出心裁」,云「將此本刪去大半,只存其自著議論,別出心裁者。」大意是說:袁枚送上他撰寫的《隨園隨筆》給奇方伯,希望奇方伯看過後給予建議及指教,他會再自行增刪,或是請錢辛楣等人幫忙校訂檢閱,只留下自己獨出巧思,不同流俗的議論。後來「別出心裁」就用來形容獨出巧思,不同流俗。

書證

  1. 明.李贄〈忠義水滸傳全書發凡〉:「今別出新裁,不依舊樣,或特標於目外,或疊採於回中。」(源)
  2. 清.顧觀光《武陵山人雜著》:「敖繼公釋《儀禮》,屏弃古注,別出新裁,於經文有難通處,不以為衍文,即以為脫簡。」

在其他地方搜尋「別出新裁」

有提到「別出新裁」的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