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劍拔弩張

ㄐㄧㄢˋ ㄅㄚˊ ㄋㄨˇ ㄓㄤ
  1. 形容情勢緊張或聲勢逼人,有一觸即發的可能。
    [例]由於雙方互不讓步,終於演變成劍拔弩張的緊張局面。

劍拔弩張

ㄐㄧㄢˋ ㄅㄚˊ ㄋㄨˇ ㄓㄤ
  1. 形容書法筆力雄健。南朝梁.袁昂〈古今書評〉:「韋誕書如龍威虎振,劍拔弩張。」後亦形容情勢緊張或聲勢逼人。如:「由於雙方互不讓步,終至演變成劍拔弩張的緊張局面。」也作「弩張劍拔」。

劍拔弩張

ㄐㄧㄢˋ ㄅㄚˊ ㄋㄨˇ ㄓㄤ

(一)劍已拔出,弓已上弦,是搏鬥就要開始的現象形容形勢緊張或聲勢逼人。語本《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下》。 一觸即發」、「兵接弩張」 (二)形容書法筆力雄健。語出南朝梁.袁昂《古今書評》。

用法

形容形勢緊張或聲勢逼人。&形容書法筆力雄健。

用在「危急緊迫」的表述上。&用在「筆力強勁」的表述上。

例句

  1. 雙方就這樣劍拔弩張地對峙著,誰也不肯先讓步。
  2. 他突如其來的一個笑話,緩和了室內劍拔弩張的氣氛
  3. 兩國各在邊境上部署重兵,形勢劍拔弩張,大戰一觸即發。
  4. 他們怒目相視,誰也不讓誰,現場形成了劍拔弩張的緊張局面。
  5. 匾額上「天地正氣」四個大字寫得真是劍拔弩張,氣派非凡。
  6. 屋子裡擺設雖然精潔,一幅掛在中堂的對聯卻是呈現著劍拔弩張的氣勢,透露著主人不凡的胸襟。

辨識

近義:一觸即發箭在弦上

反義:心平氣和相安無事

參考詞語:「弩張劍拔、拔刃張弩

典故說明

「劍拔弩張」原作「拔刃張弩」。新朝地皇三年時,劉歆因為二個兒子女兒和門人被王莽殺害,非常傷心,又害怕自己可能大禍臨頭,於是與王涉、大司馬董忠共謀兵變。但劉歆迷信天意,告訴眾人要等掌理戰事的太白星出現,才能舉兵,以致錯失先機。地皇四年,孫伋、陳邯向王莽密告劉歆將要謀反,王莽急召劉歆等入朝。盤問後,下令將劉歆等叛臣下獄。董忠欲拔劍自殺,這時侍中王望看到這種情形,就大聲嚷嚷說:「大司馬要造反了!」於是董忠馬上就被護衛殺死。因為董忠是輔國重臣,王涉是王莽叔父王根之子,劉歆則是與王莽有幾十年情誼的舊臣,因此王莽不願讓此事傳開,導致內亂。所以當其他將領率領大軍趕至時,大批兵士都拔出劍,弓也上弦,形勢十分緊張。更始將軍史諶告訴大家說:「大司馬董忠得了急性的瘋病,已經把他殺了,現在沒事了,大家可以收兵了。」眼見董忠已死,劉歆、王涉也只有自殺,這場密謀已久的兵變也就這麼失敗了。後來「劍拔弩張」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形勢緊張或聲勢逼人。 + 南朝梁.袁昂在《古今書評》一書中,評論許多書法家筆法。其中韋誕是三國魏著名的書法家和製墨家。他寫的「章草」已臻成熟,有草聖之稱。袁昂認為韋誕的筆法:「如龍威虎振,劍拔弩張。」意思就是說韋誕的書法,就像龍盤繞著,虎振奮欲起,筆力雄健。像劍已拔出,弓已張開,筆勢豪放。後來「劍拔弩張」被用來形容書法筆力雄健。

書證

  1. (一)01.清.李伯元《南亭筆記》卷七:「楊岳斌為咸同名將,風流儒雅,較劍拔弩張者,判然各異。」
  2. (二)01.南朝梁.袁昂《古今書評》:「韋誕書如龍威虎振,劍拔弩張,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有神。 」(源)
  3. (二)02.唐.張懷瓘《書斷.卷一.韋誕》:「袁昂云:『仲將書如龍拏虎踞,劍拔弩張。』」

在其他地方搜尋「劍拔弩張」

有提到「劍拔弩張」的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