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勢不兩立

ㄕˋ ㄅㄨˋ ㄌㄧㄤˇ ㄌㄧˋ
  1. 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例]彼此各讓一步,就不會鬧到勢不兩立的僵局。

勢不兩立

ㄕˋ ㄅㄨˋ ㄌㄧㄤˇ ㄌㄧˋ
  1. 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戰國策.楚策一》:「楚強則秦弱,楚弱則秦強。此其勢不兩立。」《三國志.卷五四.吳書.周瑜傳》:「今數雄已滅,唯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也作「勢不並立」、「勢不兩存」。

勢不兩立

ㄕˋ ㄅㄨˋ ㄌㄧㄤˇ ㄌㄧˋ

形勢是不能並存的。比喻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語出《戰國策.楚策一》。 不共戴天

用法

比喻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用在「怨恨相仇」的表述上。

例句

  1. 我與他有不共戴天之仇,勢不兩立。
  2. 正義和邪惡勢不兩立,這是天經地義的事。
  3. 兩房為了遺產的事勢不兩立,鬧得不可開交。
  4. 警察歹徒勢不兩立,形成緊張的對峙局面。
  5. 他們兩人為什麼會弄到水火不容、勢不兩立呢?
  6. 這兩派人馬自從上次選舉結怨後,就勢不兩立了。

辨識

近義:水火不容不共戴天你死我活誓不兩立、勢如水火

反義:水乳交融脣齒相依親密無間

參考詞語:「勢不並立、勢不兩存、事不兩立

立,音ㄌ|ˋ。存在的意思。不可寫作「力」。

典故說明

戰國七雄當中,以秦國最為強大,其餘六國為了不被強秦所併,無不用盡計謀。縱橫家蘇秦提出了合縱政策,主張聯合楚、齊、燕、韓、趙、魏六國之力,共同抵抗秦國。《戰國策.楚策一》中記載了蘇秦對楚威王的遊說。首先,他極力稱讚威王的賢能與楚國的地大物博。接著,話鋒一轉,譏刺威王的軟弱。他分析楚國的情況,認為楚國的實力極為雄厚,若還必須侍奉秦國,那其餘各國就更應理所當然的向秦稱臣,到那個時候,秦國就可以輕易的吞併各國了。再縱觀天下局勢,各個諸侯國中,秦國對楚國最為忌憚,楚國的氣勢若強盛,秦國就會相對的消弱,反之,楚弱則秦強,兩股勢力互為消長,絕不會同時並存。所以,蘇秦建議威王應該聯合鄰近各國,把秦國孤立起來,如此才是求得生存的最好方法。《戰國策.楚策一》中又另有一段,描述戰國時張儀為破楚、齊、燕、韓、趙、魏六國的聯合,於是分別利誘六國與秦國親善。當遊說楚王時,他以秦、楚二強若欲相爭無法並存,則秦必採軍事手段使楚岌岌可危作為要脅,而欲迫使楚國改與秦國聯合。其中也用到「勢不兩立」一語。後來「勢不兩立」演變成語用來比喻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書證

  1. 《戰國策.楚策一》:「楚強則秦弱,楚弱則秦強。此其勢不兩立。」(源)
  2. 《戰國策.楚策一》:「凡天下強國,非秦而楚,非楚而秦。兩國敵侔交爭,其勢不兩立。」(源)
  3. 《韓非子.人主》:「故有術不必用,而勢不兩立,法術之士,焉得無危? 」
  4. 《三國志.卷五四.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周瑜》:「今數雄已滅,唯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
  5. 《水滸後傳》第二○回:「這飲馬川賊人這等可惡!幾番來攪擾,與他勢不兩立!」
  6.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一○.如是我聞四》:「論者謂難端發自乙,甲勢不兩立,乃鋌而走險,不過自救之兵,其罪不在甲。」

在其他地方搜尋「勢不兩立」

有提到「勢不兩立」的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