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喘月吳牛

ㄔㄨㄢˇ ㄩㄝˋ ㄨˊ ㄋㄧㄡˊ

比喻因驚恐而疑懼的人。見「吳牛喘月」條。

辨識

參考詞語:「吳牛喘月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吳牛喘月」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水牛原產於長江、淮水流域一帶,生性怕熱,所以夏天時喜歡泡在水中或待在樹蔭下休息。因為太陽的熱力實在太過強烈,水牛深受其苦,因此有時在晚上看見月亮,誤以為是太陽已經出來氣溫又要升高,而被嚇得氣喘吁吁。所以在漢代應劭的《風俗演義.佚文》中便有「吳牛望月則喘」之語。後來「吳牛喘月」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見到曾受其害的類似事物而過分害怕驚懼。也用來形容天氣酷熱。在《世說新語》中有一個關於「吳牛喘月」的故事。晉武帝的臣子滿奮很怕冷,有一次他看到琉璃窗外頭的寒冷景象,即使知道琉璃窗很厚實,不會透風,仍不由得打起寒顫。武帝看到了就笑他,滿奮便很不好意思地回答:「我像吳牛一樣,只要見到了月亮就會氣喘吁吁。」

書證

  1. 唐.譚用之〈寄王侍御〉詩:「喘月吳牛知夜至,嘶風胡馬識秋來。燕歌別後休惆悵,黍已成畦菊已開。」
  2. 宋.辛棄疾〈雨中花慢.馬上三年〉詞:「心似傷弓塞雁,身如喘月吳牛。」

在其他地方搜尋「喘月吳牛」

有提到「喘月吳牛」的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