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嗟來之食

ㄐㄧㄝ ㄌㄞˊ ㄓ ㄕˊ
  1. 不敬之食。春秋時,齊國饑荒,黔敖於路旁設食施予窮人,因態度不佳而遭拒絕。典出《禮記.檀弓下》。後用以指侮辱性或不懷好意的施捨。唐.楊烱〈唐右將軍魏哲神道碑〉:「軍井未建,如臨盜水之源,軍灶未炊,似對嗟來之食。」《兒女英雄傳》第二七回:「只因他一生不得意,逼成一個激切行徑,所以寧飲盜泉之水,不受嗟來之食。」也作「嗟來食」。

嗟來之食

ㄐㄧㄝ ㄌㄞˊ ㄓ ㄕˊ

以不敬的招呼聲施食予人。指不敬之食。典出《禮記.檀弓下》。後用「嗟來之食」比喻侮辱性或不懷好意的施捨。

用法

比喻侮辱性或不懷好意的施捨。

用在「不敬之施」的表述上。

例句

  1. 這種嗟來之食,難以下嚥
  2. 我這是誠心誠意地邀宴,可不是嗟來之食。
  3. 我人窮志不窮,這種嗟來之食,我寧死也不肯接受。
  4. 這個愛心團體冬令救濟時,很能體恤難民,讓人不會有嗟來之食的感覺
  5. 明知這是嗟來之食,但為了孩子,她只好強忍著委屈,伸手將缽接了過來。

辨識

參考詞語:「嗟來食

典故說明

春秋時代,齊國發生了大饑荒,有個叫黔敖的人,在路邊放置飲食接濟路過的難民。當有個人用袖子遮著臉,拖著疲憊的腳步,跌跌撞撞地走來時,黔敖便拿了食物和飲水喊他:「喂!來這裡吃東西!」那個人抬起臉瞪著黔敖說:「我就是不接受這樣無禮的施捨,才會餓到這種地步!」黔敖立刻為自己的態度道歉,但那個人卻不接受,仍堅持拒絕進食,後來終於餓死了。當時曾子聽了這件事後,不太以為然,他說:「用不著這樣吧!若招待的人真的很不禮貌,你可以拒絕,但人家都道了歉,就可以接受啊!」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嗟來之食」,用來比喻以不禮貌的態度招呼人來吃的食物,後則泛指侮辱性或不懷好意的施捨。

書證

  1. 《禮記.檀弓下》:「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源)
  2. 《後漢書.卷八四.列女傳.樂羊之妻》:「妾聞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況拾遺求利,以污其行乎!」
  3. 《兒女英雄傳》第二七回:「只因他一生不得意,逼成一個激切行逕,所以寧飲盜泉之水,不受嗟來之食。」

在其他地方搜尋「嗟來之食」

有提到「嗟來之食」的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