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因名思義

ㄧㄣ ㄇㄧㄥˊ ㄙ ㄧˋ

猶「顧名思義」。見「顧名思義」條。01.宋.魏了翁〈潭州州學重建稽古閣明倫堂記〉:「夫曰稽古,曰明倫,公所以語人者,亦切至矣。……誠使因名思義,顧瞻傑閣,宸翰昭回,必思古先聖賢所傳者。」

辨識

參考詞語:「顧名思義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顧名思義」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顧名思義」的「」原是指人的名字,整個詞語的意思是:看到自己的名字,就能想到這個名的含義。這個成語較早見於三國志.卷二七.魏書.徐胡二王傳.王昶》。根據記載,三國魏時的王昶為人謹慎惇厚,他替侄子取名字時,一取名為默,字處靜;一取名沈,字處道。替自己的兒子取名字時,則一取名渾,字玄沖;一取名深,字道沖。同時還寫了一篇文章訓誡他們說:「我希望你們未來處世為人,皆能遵循儒家的義理實踐道家思想的智慧,所以才以玄、默、沖、虛四字為名。你們以後看到自己的名字,就要能想到其中的含義,並且無所違背。」王昶所說的「欲使汝曹顧名思義」,其中之「」就是「玄、默、沖、虛」四字的含義,也就是希望這些後輩處世為人能深沉靜默、淡泊謙虛。後來「顧名思義」使用的範圍擴大,被廣泛地用來比喻看到名稱,就聯想到它的含義。有時會略帶貶義,指單就名稱穿鑿附會,不求甚解。

書證

  1. 宋.魏了翁〈潭州州學重建稽古閣明倫堂記〉:「夫曰稽古,曰明倫,公所以語人者,亦切至矣。……誠使因名思義,顧瞻傑閣,宸翰昭回,必思古先聖賢所傳者。」

在其他地方搜尋「因名思義」

有提到「因名思義」的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