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如風過耳

ㄖㄨˊ ㄈㄥ ㄍㄨㄛˋ ㄦˇ
  1. 語本漢.趙曄《吳越春秋.吳王壽夢傳》:「富貴之於我,如秋風之過耳。」比喻事不關己,不放在心上。《南齊書.卷四○.武十七王傳.廬陵王子卿傳》:「汝比在都,讀學不就,年轉成長,吾日冀汝美,勿得敕如風過耳,使吾失氣。」《孽海花》第二三回:「鳳孫聽了這些話,倒也如風過耳,毫不在意。」

如風過耳

ㄖㄨˊ ㄈㄥ ㄍㄨㄛˋ ㄦˇ

猶「秋風過耳」。見「秋風過耳」條。01.《南齊書.卷四○.武十七王列傳.廬陵王子卿》:「汝比在都,讀學不就,年轉成長,吾日冀汝美,勿得敕如風過耳,使吾失氣。」02.《孽海花》第二三回:「鳳孫聽了這些話,倒也如風過耳,毫不在意。」

辨識

參考詞語:「秋風過耳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秋風過耳」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漢代趙曄《吳越春秋.吳王壽夢傳》記載,吳王壽夢有四個兒子:諸樊、餘祭、餘昧和季札,以四子季札最賢能,於是他想將王位傳給季札,但季札不接受。吳王壽夢死後由諸樊代理國政,一年後,諸樊要季札遵照壽夢遺即位,但季札舉了子臧為了成全成王,拒不接受王位逃亡宋國的例子,表明自己的心意,諸樊只好將延陵封給季札。諸樊死後餘祭即位,餘祭又傳位餘昧,餘昧在位四年,死前想將王位傳給季札,但他仍不接受,說:「富貴之於我,如秋風之過耳。」意思是,富貴對我來說,就像秋風從耳邊吹過,一點也不在意,表明他不戀棧王位的心意。後來「秋風過耳」被用來比喻漠不關心、毫不在意。

書證

  1. 《南齊書.卷四○.武十七王列傳.廬陵王子卿》:「汝比在都,讀學不就,年轉成長,吾日冀汝美,勿得敕如風過耳,使吾失氣。」
  2. 《孽海花》第二三回:「鳳孫聽了這些話,倒也如風過耳,毫不在意。」

在其他地方搜尋「如風過耳」

有提到「如風過耳」的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