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對証之藥

ㄉㄨㄟˋ ㄓㄥˋ ㄓ ㄧㄠˋ

比喻切中要害,能從根本解決問題的言論。見「對症下藥」條。01.清.黃宗羲〈子劉子行狀〉:「思陵亦時憶先生之言,罷而召,召而罷,終不能用,而天下事已去矣。然後知先生之言,為思陵對証之藥也。」

辨識

參考詞語:「對症下藥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對症下藥」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朱子語類》一書載:宋儒朱熹的門人亞夫問何謂「克己復禮」,朱熹回答:現在的人只會說要克制私欲,嚴格要求自己,卻不去實踐禮義,於是失去準則,使得禮法大亂聖人孔子就說得很明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用禮作為克制和實踐的標準,就是捉到病根,針對症狀開方用藥。後來「對症下藥」這句成語可能從這裡的「對證下藥演變而出,用來指針對病症開方用藥。亦用來比喻針對癥結所在,做有效的處理。《三國志.卷二九.魏書.方技傳.華佗》記載了一個實例,可以助我們了解這個成語的意思:府吏兒尋和李延一起來找名醫華佗看病,他們兩個人都頭痛身體發燒,症狀相同。華佗診斷該給兒尋潟藥、李延發汗藥。他們覺得奇怪,就問:「為什麼症狀相同卻開不同的藥?」華佗回答說:「兒尋的病因在體內,李延的病因在體外,所以治療的方法不同。」分別給他們用藥,隔天就都好了。

書證

  1. 清.黃宗羲〈子劉子行狀〉:「思陵亦時憶先生之言,罷而召,召而罷,終不能用,而天下事已去矣。然後知先生之言,為思陵對証之藥也。」

在其他地方搜尋「對証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