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廬山真面目

ㄌㄨˊ ㄕㄢ ㄓㄣ ㄇㄧㄢˋ ㄇㄨˋ
  1. 廬山三面臨水,煙雲瀰漫,千巖萬壑,氣象萬千,人在山中,難以窺得全面真貌。比喻不易窺知的事物真相或人的真實面貌。語出宋.蘇軾〈題西林壁〉詩。
    [例]久仰大名,今日得見您的廬山真面目,真是榮幸之至。

廬山真面目

ㄌㄨˊ ㄕㄢ ㄓㄣ ㄇㄧㄢˋ ㄇㄨˋ
  1. 廬山三面臨水,煙雲瀰漫,千巖萬壑,氣象萬千,人在山中,難以窺得全面真貌。語出宋.蘇軾〈題西林壁〉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總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比喻不易窺知真相的事物。《野叟曝言》第四七回:「善作詩兮只一家,真屬夫子自道;待野拙細細解出,方見廬山真面目也!」也作「廬山面目」。

廬山真面目

ㄌㄨˊ ㄕㄢ ㄓㄣ ㄇㄧㄢˋ ㄇㄨˋ

比喻事物的真相或原本面目。語出宋.蘇軾〈題西林壁〉詩。

用法

比喻事物的真相或原本面目。

用在「真相原貌」的表述上。

例句

  1. 如今我才看清他陰險奸詐的廬山真面目。
  2. 這座雕像幾經破壞,已經難見其廬山真面目了。
  3. 對於這洞窟神祕的詭異傳說,人人都想一窺廬山真面目。
  4. 儘管老王百般掩飾,但他奸詐的廬山真面目依然被識破了。
  5. 久聞阿里山的日出雲海,今日一見廬山真面目,果然名不虛傳。

辨識

近義:本來面目

反義:改頭換面

參考詞語:「廬山真面、廬山面目、廬山之真

典故說明

廬山三面臨水,煙雲瀰漫,千巖萬壑,氣象萬千,人在山中,難以窺得全面真貌。因此,宋代文人蘇軾有一首〈題西林壁〉詩,即是描寫廬山的奇景。前兩句寫出了廬山群峰的千變萬化,橫看是連綿不絕的山嶺,側看又是陡然峭立的奇峰。隨著觀看山嶺位置高、低、遠、近的不同,看到的景色也隨之而異。後兩句則描述在廬山中,根本無法看清整個廬山的全貌。道出了人身在事物中,往往無法看清它的真相,暗喻當局者迷」的意涵。後來「廬山真面目」就被用來比喻事物的真相或原本面目。如《野叟曝言》第四七回:「善作詩兮只一家,真屬夫子自道;待野拙細細解出,方見廬山真面目也!」

書證

  1. 宋.蘇軾〈題西林壁〉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源)
  2. 《野叟曝言》第四七回:「善作詩兮只一家,真屬夫子自道;待野拙細細解出,方見廬山真面目也!」
  3. 清.王韜《淞隱漫錄.卷五.白素秋》:「女嫣然不語,即起攬鏡自照,笑曰:『今日廬山真面目為君識破矣!』」

在其他地方搜尋「廬山真面目」

有提到「廬山真面目」的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