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引經據義

ㄧㄣˇ ㄐㄧㄥ ㄐㄩˋ ㄧˋ

猶「引經據典」。見「引經據典」條。01.《北堂書鈔.卷五八.設官部十.侍中》引三國吳.謝承《後漢書》:「天子所問,引經據義,靡事不對。」

辨識

參考詞語:「引經據典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引經據典」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荀淑是戰國荀子的第十一世孫,他的品行高潔,博學多聞,有「神君」之稱。虎父無犬子,他的八個兒子也都才華出眾,時人稱為「荀氏八龍」。荀爽是荀淑的第六個兒子,論到才學,則是排第一位,有「荀氏八龍,慈明無雙」的評贊。荀爽自幼聰明好學,十二歲時便能通曉《春秋》、《論語》。桓帝時,太常趙典薦舉荀爽至孝,拜為郎中。後來為了躲避黨錮之禍,荀爽隱居漢水濱十餘年,專事著述,著有《禮》、《易傳》、《詩傳》、《尚書正經》、《春秋條例》、《漢語》、《新書》等書,而有碩儒之稱。黨錮解除之後,司空袁逢薦舉荀爽為官,但荀爽未就職。當時社會動亂禮教崩壞,人們通常不為妻子服喪,或在為父母服喪期間仍到別人家中弔問喪疾,或者私自為死去的長輩加封諡號,這些行為都是違反禮節的。荀爽便引用典籍裡的記載,來糾正時人錯誤的禮教觀念,雖然沒有完全改變當時人的習俗,也收到了很不錯的效果。後來「引經據典」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引用經書典籍等做為說話、作文的依據。

書證

  1. 《北堂書鈔.卷五八.設官部十.侍中》引三國吳.謝承《後漢書》:「天子所問,引經據義,靡事不對。」

在其他地方搜尋「引經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