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得手應心

ㄉㄜˊ ㄕㄡˇ ㄧㄥˋ ㄒㄧㄣ
  1. 心手相應。比喻做事很順利。參見得心應手」條。

得手應心

ㄉㄜˊ ㄕㄡˇ ㄧㄥˋ ㄒㄧㄣ

猶「得心應手」。見「得心應手」條。01.宋.劉克莊〈徐摠管雨山堂詩跋〉:「他人嘔心撚髭,鉤章棘句,營度甚苦,而侯(徐伯東)得手應心,易易如此。」02.明.李贄《焚書.琴賦》:「故蔡邕聞弦而知殺心,鍾子聽弦而知流水,師曠聽弦而識〈南風〉之不競,蓋自然之道,得手應心,其妙固若此也。」

辨識

參考詞語:「得心應手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得心應手」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得心應手」原作「得手應心」。先秦大哲學家莊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曾經說過一個故事:有一天齊桓公在堂上讀書,有個工匠輪扁在堂下做車輪。輪扁看到桓公讀書十分專心,就放下工具,走上堂去,向桓公問道:「您讀什麼書呢?」桓公就生氣地說道:「國君讀書,你一個小小的工匠也敢過問!」輪扁回答道:「臣不敢,臣只是從臣工作的角度來看,臣要將輪子裝上車軸時,如果車輪太鬆車軸就不牢,太緊的話就裝不進去。只有不鬆不緊,才能製作出一個好輪子,這完全依靠熟練的技巧,心裡怎麼想,手便能怎麼做,這其中的技術,都是經驗累積無法用言語文字說得很明白。我無法傳授給我的兒子,我的兒子也無法從我身上領會。古人的經驗和智慧也是如此,不可能完全藉著書本傳授給後人。大王,您所讀的,不過是古人的糟粕而已啊!」後來「得心應手」這句成語就從工匠輪扁所說的「得之於手而應於心」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技藝熟練,運用自如,或用來比喻做事順利。

書證

  1. 宋.劉克莊〈徐摠管雨山堂詩跋〉:「他人嘔心撚髭,鉤章棘句,營度甚苦,而侯(徐伯東)得手應心,易易如此。」
  2. 明.李贄《焚書.琴賦》:「故蔡邕聞弦而知殺心,鍾子聽弦而知流水,師曠聽弦而識〈南風〉之不競,蓋自然之道,得手應心,其妙固若此也。」

在其他地方搜尋「得手應心」

有提到「得手應心」的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