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心平氣定

ㄒㄧㄣ ㄆㄧㄥˊ ㄑㄧˋ ㄉㄧㄥˋ
  1. 心氣平和,不急不怒。三國魏.阮籍〈樂論〉:「孔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言至樂使人無欲,心平氣定,不以肉為滋味也。」也作「心平氣和」。

心平氣定

ㄒㄧㄣ ㄆㄧㄥˊ ㄑㄧˋ ㄉㄧㄥˋ

猶「心平氣和」。見「心平氣和」條。01.三國魏.阮籍〈樂論〉:「孔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言至樂使人無欲,心平氣定,不以肉為滋味也。」02.《朱子語類.卷一一.學五.讀書法下》:「讀書閑暇,且靜坐,教他心平氣定,見得道理漸次分曉。」

辨識

參考詞語:「心平氣和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心平氣和」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心平氣和原作心平德和」。晏子,即晏嬰,春秋齊國人,在齊景公時任宰相,為當時的名臣。據《左傳.昭公二十年》載,有一天,景公遊獵回來,與大臣梁丘據等在遄臺飲酒作樂。當景公對人生有所感慨時,梁丘據亦在一旁附和,故景公說:「只有據與我是相和的啊!」隨侍在側的晏子不以為然,他說:「據和你不過是相同而已,那裡有相和!」景公訝異地問:「『和』跟『同』有什麼不一樣嗎?」晏子回答說:「若以烹調為例,在熬煮羹湯時,會適切地把不同佐料相混,使之味道調和,才做出美味的料理。君臣相處之道也是這樣的。當君王提出一個主張時,作為臣子的應該是從不同角度給予建言,使君王的施為更為完備,而不是一昧地附和而已。再以音樂為例,一篇好的樂章,是各種音符以不同的快慢、高低……組合在一起,互相搭配,調和出優美的音樂,使君子聽了,內心能得到平靜,德行能趨向平和。所以《詩經》說:德音是沒有瑕疵的。像梁丘據這樣只會對君王的說法同聲應合,就好像清水加到清水裡去調味,誰會想去吃它呢?又好像琴瑟只彈一個單一的音符,誰會想去聽它呢?所以『同』是不好的啊!」此處的「心平德和」指的是心情的平靜,德行修養的平和。有此境界,人的脾氣自然會溫和不暴躁,所以後來由此演變成「心平氣和」這句成語,形容心氣平和,不急不怒。

書證

  1. 三國魏.阮籍〈樂論〉:「孔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言至樂使人無欲,心平氣定,不以肉為滋味也。」
  2. 《朱子語類.卷一一.學五.讀書法下》:「讀書閑暇,且靜坐,教他心平氣定,見得道理漸次分曉。」

在其他地方搜尋「心平氣定」

有提到「心平氣定」的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