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心懷叵測

ㄒㄧㄣ ㄏㄨㄞˊ ㄆㄛˇ ㄘㄜˋ
  1. 心存險詐,難以預測。《三國演義》第五七回:「曹操心懷叵測,叔父若往,恐遭其害。」《醒世恆言.卷二四.隋煬帝逸遊召譴》:「卻只是心懷叵測,陰賊刻深,好鉤索人情深淺,又能為矯情忍訽之事。」也作「居心叵測」。

心懷叵測

ㄒㄧㄣ ㄏㄨㄞˊ ㄆㄛˇ ㄘㄜˋ

猶「居心叵測」。見「居心叵測」條。01.《三國演義》第五七回:「曹操心懷叵測,叔父若往,恐遭其害。」02.《醒世恆言.卷二四.隋煬帝逸遊召譴》:「卻有第二子晉王廣,……卻只是心懷叵測,陰賊刻深,好鉤索人情深淺,又能為矯情忍詬之事。」

辨識

參考詞語:「居心叵測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居心叵測」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居心叵測」係由「居心」及「叵測」二語組合而成。 「居心見於三國志.卷五九.吳書.吳主五子傳》。三國時的孫登是吳主孫權的長子,年少時便顯露才德。貴為太子的他,為人十分親和,對待部屬像對待朋友一般,出外狩獵時盡可能的不擾民,不踐踏農人作物。另外,他事母至孝,親生母親贈予的衣物,必定沐浴後才恭敬地穿上。但可惜在他三十三歲那年,就因病過世了。晉朝陳壽替孫登立傳,並評論說:「孫登居心所存,足為茂美之德。」也就是說從孫登這個人的存心,就知他足以發揮出盛美的德行。 「叵測」則見於《新唐書.卷二○○.儒學列傳下.尹愔》。唐朝人尹愔天資聰敏,他的老師王道珪曾經說:「我這麼多學生裡,就尹生的反應最難預料。」尹愔的父母過世後,他因為過份哀痛而不願為官,後來被推薦到國子監講學,每講論儒、佛、道三教的學說,都是聽者前所未聞的。可惜他四十歲就死了。 「叵測」一語,即見於王道珪所說的「尹子叵測也」。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居心叵測」,轉而帶有貶義用來比喻心存險詐,難以預測。

書證

  1. 《三國演義》第五七回:「曹操心懷叵測,叔父若往,恐遭其害。」
  2. 《醒世恆言.卷二四.隋煬帝逸遊召譴》:「卻有第二子晉王廣,……卻只是心懷叵測,陰賊刻深,好鉤索人情深淺,又能為矯情忍詬之事。」

在其他地方搜尋「心懷叵測」

有提到「心懷叵測」的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