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心腹之患

ㄒㄧㄣ ㄈㄨˋ ㄓ ㄏㄨㄢˋ
  1. 致命的禍患或隱藏在內部的危害。
    [例]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以求除去心腹之患。

心腹之患

ㄒㄧㄣ ㄈㄨˋ ㄓ ㄏㄨㄢˋ
  1. 致命的禍患隱藏在內部的危害。《後漢書.卷六六.陳蕃傳》:「今寇賊在外,四支之疾,內政不理,心腹之患。」《三國演義》第一四回:「近呂布以兵敗投之,備使居於小沛;若二人同心引兵來犯,乃心腹之患也。」也作「腹心之疾」。

心腹之患

ㄒㄧㄣ ㄈㄨˋ ㄓ ㄏㄨㄢˋ

形容致命的禍患隱藏在內部的危害。語本《左傳.哀公十一年》。

用法

形容致命的禍患或隱藏在內部的危害。

用在「潛藏禍害」的表述上。

例句

  1. 如果對這種小人你都不處置,終究會成為心腹之患的。
  2. 他心裡想:「哪天把這心腹之患除掉,方能高枕無憂。」
  3. 處於亮處的敵人不足畏,隱於暗處的敵人才是心腹之患。
  4. 好逸惡勞是成功的心腹之患,因為那會腐蝕掉原有的鬥志
  5. 多年來,他千方百計想除掉這個心腹之患,總是不能得遂。
  6. 蘇子由認為當初六國要能重視韓、魏的戰略地位,則韓、魏就會成為秦國的心腹之患。

辨識

近義:心腹大患

反義:疥癬之疾

參考詞語:「腹心之患、心腹之疾、腹心之疾、腹心之憂

典故說明

「心腹之患」原作「心腹之疾」、「腹心之疾」。《左傳.哀公十一年》記載,春秋時吳王夫差要去攻伐齊國,越王句踐率領部下前去朝見吳王,並贈送財物給吳王及大臣們,吳國大臣們都很高興。只有伍子胥覺得不妙,他想:「這是越王句踐在養肥吳國,讓吳國安逸,失去警戒心,將來好滅了吳國啊!」於是便向吳王諫諍說:「大王去攻齊實在一點意義沒有,齊國只不過是一塊沒有用處的『石田』,越國才是吳國的『心腹之患』!越王表面上服從我國,但實際上卻圖謀吞併吳國,您不及早滅了越國,以除後患,反而去攻打齊國,真是不智!」吳王夫差不聽勸告,還命伍子胥自殺。後來,吳國果然被越王句踐所滅。另外在《左傳.哀公六年》又載,哀公六年時,天上有像紅鳥的雲,在太陽旁繞著飛行長達三天之久。楚昭王派人去問周太史,周太史說:「這是大王您身體健康即將受到危害徵兆,不過沒有關係,只要經由禱告,就可以轉移到令尹或司馬身上。」楚昭王聽了以後說:「除掉心腹的病痛,而轉移到四肢上,那有什麼好處?如果我沒犯什麼錯,上天也不會要我早死;如果有錯,就要受罰,又有誰能夠改變的呢?」於是就沒有去祭告了。後來「心腹之患」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致命的禍患或隱藏在內部的危害。出現「心腹之患」的書證如《後漢書.卷六六.陳王列傳.陳蕃》:「今寇賊在外,四支之疾;內政不理,心腹之患。」

書證

  1. 《後漢書.卷六六. 陳王列傳.陳蕃》:「今寇賊在外,四支之疾;內政不理,心腹之患。」
  2. 《太宗實錄》卷二七:「上謂宰相曰:『……往者劉繼元盜據汾、晉,周世宗及太祖皆親征不利。朕決取之,除心腹之患,為世宗太祖刷恥,擒劉繼元致闕下。』」
  3. 《資治通鑑.卷五五.漢紀四七.桓帝延熹九年》:「蕃乃獨上疏曰:『今寇賊在外,四支之疾;內政不理,心腹之患。臣寢不能寐,食不能飽,實憂左右日親,忠言日疏。」
  4. 宋•陳瓘〈論蔡京疏〉:「臣豈敢自愛其身乎?若使臣自愛其身,則陛下不得聞京之罪矣。……保養陰邪,必成心腹之患。京在朝廷,何以異此!」
  5. 《三國演義》第一四回:「劉備屯兵徐州,自領州事;近呂布以兵敗投之,備使居於小沛;若二人同心引兵來犯,乃心腹之患也。」

在其他地方搜尋「心腹之患」

有提到「心腹之患」的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