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怒髮沖冠

ㄋㄨˋ ㄈㄚˇ ㄔㄨㄥ ㄍㄨㄢ

猶「怒髮衝冠」。見「怒髮衝冠」條。01.《封神演義》第二八回:「子牙看到切情之處,怒髮沖冠:『此賊若不先除,恐為後患!』」

辨識

參考詞語:「怒髮衝冠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怒髮衝冠」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頭髮直豎,把戴的帽子都頂了起來,這是古人用來形容極度憤怒樣子。古代成年人是要戴冠的。和「怒髮衝冠相關最有名的故事當屬藺相如「完璧歸趙」了。戰國時代,秦王想用十五座城池換取趙國的和氏璧。趙王因宦者令繆賢推薦召見藺相如,並且問他對這件事的看法。藺相如不想使秦國有攻打趙國的藉口主張送和氏璧到秦國去,並說:「君王如確定沒有合適的人選,我願意帶著和氏璧出使。秦國真的給城,璧就留給秦國;不給,我會將和氏璧完好的送回趙國。」於是趙王派他帶著和氏璧西行入秦國。到了秦國,藺相如發覺秦王並不是真正想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和氏璧,於是在秦王欣賞和氏璧時,假意的說璧上有瑕疵要指給秦王看。等和氏璧回到他的手上,立刻後退了幾步,倚柱而立,氣得頭髮豎立,頂起帽子,說秦王既無意把城池償還趙王,他只好把頭、璧都在柱上撞碎。事實上,在《莊子.盜跖》篇中就已提到盜跖一聽孔子來訪,氣得「髮上指冠」,這和「怒髮衝冠」的意思是一樣的。《史記.卷八六.刺客列傳.荊軻》中講到燕太子丹在易水之邊為荊軻送行,壯烈的場面在場的人「髮盡上指冠」,內心慷慨激昂到髮盡直豎,意思也是相近的。《莊子》的典故雖較早,但是推究後來所用的「怒髮衝冠」,當以藺相如故事較為貼近。

書證

  1. 《封神演義》第二八回:「子牙看到切情之處,怒髮沖冠:『此賊若不先除,恐為後患!』」

在其他地方搜尋「怒髮沖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