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掩惡揚善

ㄧㄢˇ ㄜˋ ㄧㄤˊ ㄕㄢˋ
  1. 隱藏過失宣揚善行。參見隱惡揚善」條。《梁書.卷五六.侯景傳》:「臣渦陽退衄,非戰之罪,實由陛下君臣相與見誤。乃還壽春,曾無悔色,祗奉朝廷,掩惡揚善。」宋.蘇軾〈趙康靖公神道碑〉:「專務掩惡揚善,以德報怨,出於至誠。」

掩惡揚善

ㄧㄢˇ ㄜˋ ㄧㄤˊ ㄕㄢˋ

即「隱惡揚善」。見「隱惡揚善」條。01.漢.班固《白虎通.卷二.右論帝王制諡之義》:「天子崩,大臣至南郊諡之者何?以為人臣之義,莫不欲褒稱其君,掩惡揚善者也。」02.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二:「余之所錄,大抵以肇為法。而小異於肇者,不書人之過惡,以謂職非史官,而掩惡揚善者,君子之志也。」

辨識

參考詞語:「隱惡揚善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隱惡揚善」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孔子在《禮記.中庸》中,稱讚舜之所以能成為一國之君,是因為他樂於請教別人,並且能明辨淺近的言語,隱藏別人的惡行宣揚別人的善行,待人處事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折衷運用在人民身上。後來「隱惡揚善」被用來指隱藏他人的過失,宣揚他人的善行。

書證

  1. 漢.班固《白虎通.卷二.右論帝王制諡之義》:「天子崩,大臣至南郊諡之者何?以為人臣之義,莫不欲褒稱其君,掩惡揚善者也。」
  2. 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二:「余之所錄,大抵以肇為法。而小異於肇者,不書人之過惡,以謂職非史官,而掩惡揚善者,君子之志也。」

在其他地方搜尋「掩惡揚善」

有提到「掩惡揚善」的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