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掩旗息鼓

ㄧㄢˇ ㄑㄧˊ ㄒㄧˊ ㄍㄨˇ
  1. 軍隊放倒軍旗,停敲戰鼓,肅靜無嘩,不露行蹤比喻事情中止,不再進行。《紅樓夢》第六二回:「秦顯家的聽了,轟去魂魄,垂頭喪氣,登時掩旗息鼓,捲包而去。」《孽海花》第二三回:「又歇了一兩天,就掩旗息鼓的回南奔喪去了。」也作「偃旗息鼓」。

掩旗息鼓

ㄧㄢˇ ㄑㄧˊ ㄒㄧˊ ㄍㄨˇ

即「偃旗息鼓」。見「偃旗息鼓」條。01.《明史.卷三○九.流賊列傳.張獻忠》:「獻忠因得與山民市鹽芻米酪,收潰散,掩旗息鼓,益西走白羊山。」02.《紅樓夢》第六二回:「秦顯家的聽了,轟去魂魄,垂頭喪氣,登時掩旗息鼓,捲包而出。」

辨識

參考詞語:「偃旗息鼓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偃旗息鼓」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趙雲是三國蜀漢的一員大將,不但驍勇善戰,也擅長用計取勝。據《雲別傳》(《三國志》趙雲本傳裴松之注引)載,有一次劉備和曹操爭戰,曹操將軍隊屯駐在漢水的北山之下,黃忠和趙雲前往劫糧草。黃忠的部隊在途中被曹軍包圍,趙雲便率兵來支援,打退了曹操的軍隊。曹操心有不甘,重整軍隊繼續追擊。趙雲回到營地後,沔陽長張翼看見曹軍逐漸逼近,想要關上營寨大門,堅守陣地。趙雲卻下令敞開營門,放倒軍旗,停止戰鼓,故佈疑陣。曹操看到蜀軍陣地一片死寂,毫無動靜,懷疑趙雲已經設下埋伏,不敢輕舉妄動,於是急忙退兵。這時趙雲下令戰鼓齊鳴,萬箭齊放。曹軍遭到這突來的伏擊,頓時大亂,紛紛逃命,混亂中自相踐踏和跌入漢水而死的士兵不計其數。後來這段故事中的「偃旗息鼓」演變成一句成語,除了原有意思外,也用來比喻事情中斷或聲勢減弱

書證

  1. 《明史.卷三○九.流賊列傳.張獻忠》:「獻忠因得與山民市鹽芻米酪,收潰散,掩旗息鼓,益西走白羊山。」
  2. 《紅樓夢》第六二回:「秦顯家的聽了,轟去魂魄,垂頭喪氣,登時掩旗息鼓,捲包而出。」

在其他地方搜尋「掩旗息鼓」

有提到「掩旗息鼓」的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