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摩頂至足

ㄇㄛˊ ㄉㄧㄥˇ ㄓˋ ㄗㄨˊ
  1. 比喻不辭勞苦,捨己助人。南朝梁.吳均〈行路難〉五首之二:「摩頂至足買片言,開胸瀝膽取一顧。」南朝陳.沈炯〈為王僧辯與陳武帝盟文〉:「湘東王臣諱泣血銜哀之寄,摩頂至足之恩,世受先朝之德,身當將帥之任。」也作「摩頂放踵」。

摩頂至足

ㄇㄛˊ ㄉㄧㄥˇ ㄓˋ ㄗㄨˊ

猶「摩頂放踵」。見「摩頂放踵」條。01.南朝梁.吳均〈行路難〉詩五首之二:「摩頂至足買片言,開胸瀝膽取一顧。」02.唐.薛登〈論選舉疏〉:「上啟陳詩,惟希咳唾之澤;摩頂至足,冀荷提攜之恩。」

辨識

參考詞語:「摩頂放踵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摩頂放踵」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春秋戰國時期是個百家爭鳴的時代,許多思想家都提出自己的學說主張,以期能對治理國政有所幫助。而戰國時候,楊朱的貴己學說墨子兼愛學說恰巧形成強烈的對比,在《孟子》書中就很清楚扼要地指出了兩人思想的差別。孟子說:「楊子主張為我,一切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打算,即使是拔出一根毫毛那樣微小的東西而對天下有利,也不肯做。然而墨子的兼愛主張,卻是一種平等之愛,縱使是磨禿了頭頂,走破了腳後跟,只要是有利於天下的事,他便會奮不顧身地去做。」後來《孟子》原文中的「摩頂放踵」,就用來比喻捨己救世,不辭勞苦。

書證

  1. 南朝梁.吳均〈行路難〉詩五首之二:「摩頂至足買片言,開胸瀝膽取一顧。」
  2. 唐.薛登〈論選舉疏〉:「上啟陳詩,惟希咳唾之澤;摩頂至足,冀荷提攜之恩。」

在其他地方搜尋「摩頂至足」

有提到「摩頂至足」的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