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改絃更張

ㄍㄞˇ ㄒㄧㄢˊ ㄍㄥ ㄓㄤ

即「改弦更張」。見「改弦更張」條。01.《清史稿.卷一三.兵志四》:「用民之法,總宜深得民心。勝保等所辦章程既與民心不洽,自應改絃更張,以期得力。」

辨識

參考詞語:「改弦更張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改弦更張」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改弦更張」的「」,是更換的意思,「」則指給樂器上弦。弦樂器彈奏久了,弦會變鬆或斷掉,以致走音,甚至無法彈奏,這時就得更換琴弦,才能重新彈奏。董仲舒(西元前179∼前104)是西漢名儒,少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提倡獨尊儒術。著有《春秋繁露》等書。因為他是當時著名的學者,所以漢武帝經常請他在施政方針上提出建議。在〈元光元年舉賢良對策〉(見收於《漢書》本傳)中,董仲舒論到秦末乃至漢初的天下局勢,就像腐朽的木頭,又像糞土所做的牆,雖然君王想要發奮圖強,卻無可奈何,追究其原因,便是國家的制度沒有改變。他又舉更換樂器的弦為例,說明如果應該更換弦而不更換,就算是最好的樂工也無法彈奏,強調如果制度沒有更改,就算有賢人治國,也無法將國家治理得很好。後來「改弦更張」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改革變更,重新做起。

書證

  1. 《清史稿.卷一三.兵志四》:「用民之法,總宜深得民心。勝保等所辦章程既與民心不洽,自應改絃更張,以期得力。」

在其他地方搜尋「改絃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