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朝四暮三

ㄓㄠ ㄙˋ ㄇㄨˋ ㄙㄢ
  1. 比喻心意不定,反覆無常。參見朝三暮四」條。宋.黃庭堅〈再答明略〉詩二首之二:「使年七十今中半,安能朝四暮三浪憂喜。」

朝四暮三

ㄓㄠ ㄙˋ ㄇㄨˋ ㄙㄢ

即「朝三暮四」。見「朝三暮四」條。01. 宋.黃庭堅〈再答明略〉詩二首之二:「使年七十今中半,安能朝四暮三浪憂喜。」02.宋.陸九淵《象山先生全集.卷一.書.與侄孫濬》:「比有一輩,沉吟堅忍以師心,婉孌夸毗以媚世,朝四暮三以悅眾狙,尤可惡也。」

辨識

參考詞語:「朝三暮四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朝三暮四」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戰國時代哲學家莊子曾經用了一個寓言來說明人常會自以為是而不知。這個寓言是這樣的:話說有一個養猴人跟他所養的猴子說:「我決定每天早上餵你們吃三升橡實,下午餵四升橡實。」想不到猴子們都很不高興,嫌早上吃的太少了。於是,養猴人就說:「那這樣好了,我們就改成早上吃四升,下午吃三升。」猴子們聽了都很高興,以為這樣一來,早上變多了。事實上,「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只改變了朝暮的數量,但猴子自以為是地滿足了。一般人也常用這種自以為是的眼光來衡量事理,但是人世間眾人對事情的看法就像「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一樣,可以隨時變來變去,並沒有定準的。所以莊子要人們學習超脫這些紛擾,返回大自然,只有在自然的境界中才能找到恆常不變的道理。這就是「休乎天鈞」的境界,也就是「齊物論」的精義。後來從這個寓言演變成「朝三暮四」這句成語,比喻人心意不定、反覆無常,或事物變化無定。

書證

  1. 宋.黃庭堅〈再答明略〉詩二首之二:「使年七十今中半,安能朝四暮三浪憂喜。」
  2. 宋.陸九淵《象山先生全集.卷一.書.與侄孫濬》:「比有一輩,沉吟堅忍以師心,婉孌夸毗以媚世,朝四暮三以悅眾狙,尤可惡也。」

在其他地方搜尋「朝四暮三」

有提到「朝四暮三」的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