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棄本逐末

ㄑㄧˋ ㄅㄣˇ ㄓㄨˊ ㄇㄛˋ
  1. 放棄最基本或最重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細端末節。《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下》:「民心動搖,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姦邪不可禁,原起於錢。」也作「背本趨末」。

棄本逐末

ㄑㄧˋ ㄅㄣˇ ㄓㄨˊ ㄇㄛˋ

猶「捨本逐末」。見「捨本逐末」條。01.《漢書.卷二四.食貨志四下》:「民心動搖,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姦邪不可禁,原起於錢。」02.五代漢.王定保《唐摭言.卷一.兩監》:「爾後物態澆漓,稔於世祿,以京兆為榮美,同華為利市,莫不去實務華,棄本逐末。」

辨識

參考詞語:「捨本逐末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捨本逐末」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捨本逐末」原作「舍本事末」。「舍本事末」之「」,原指農事。古時候以農立國,故以農業本業,以工、商為末業,所以「舍本事末」是指人民務農從事於工、商。《呂氏春秋.士容論.上農》一文,講的是當時的農業政策。力陳人民務農對國家的影響,直指人民從事農業就會因生產富足而不肯輕易遷徙。不務農而從事工、商,則農作物產量減少人民就會輕易遷徙,無心安居故土。且民捨本而事末,會變得好耍小聰明狡滑多詐,善於玩弄法律,顛倒是非。後來「捨本逐末」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且多借指不求事物的根本大端,只重視微末小節。另外據《戰國策.齊策四》載,齊國使者對於趙孝威太后見面先問齊國歲收、百姓安好,才問候齊王這件事,感到不滿。於是趙孝威太后回說:「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故有問舍本而問末者耶?」意思是:「如果沒有歲收,怎麼會有人民?沒有人民,怎麼會有國君?哪有捨去根本而問旁枝末節的道理呢?」是以人民為根本大端,君主為微末小節。

書證

  1. 《漢書.卷二四.食貨志四下》:「民心動搖,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姦邪不可禁,原起於錢。」
  2. 五代漢.王定保《唐摭言.卷一.兩監》:「爾後物態澆漓,稔於世祿,以京兆為榮美,同華為利市,莫不去實務華,棄本逐末。」

在其他地方搜尋「棄本逐末」

有提到「棄本逐末」的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