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涸水取魚

ㄏㄜˊ ㄕㄨㄟˇ ㄑㄩˇ ㄩˊ

即「竭澤而漁」。見「竭澤而漁」條。01.《資治通鑑.卷二八八.後漢紀三.隱帝乾祐二年》:「郭威攻河中,克其外郭。李守貞收餘眾,退保子城。諸將請急攻之,威曰:『夫鳥窮則啄,況一軍乎!涸水取魚,安用急為!』」

辨識

參考詞語:「竭澤而漁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竭澤而漁」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據《呂氏春秋.孝行覽.義賞》載,春秋時,晉國將要和楚國開戰。國君晉文公非常憂心,問大臣咎犯說:「敵軍人數比我們多,要如何應戰呢?」咎犯回答:「我聽說禮不厭繁,兵不厭詐,要打贏這場戰爭,仍然得靠詐術。」文公將咎犯的建議告訴雍季,雍季說:「把澤水排光來捕魚,一定捕得到,但明年就沒有魚可捕了;把草木燒光來打獵,一定可以捉到獵物,但明年就沒有獸可以獵了。雖然這次用詐術應戰,取巧可行,但下次就沒效了,並不是長久之計。」最後,文公還是用咎犯的建議,打敗了楚國。論功行賞的時候,雍季的功勞比咎犯高,大臣們勸諫說:「這次打了勝仗,全靠咎犯的計謀,但行賞卻把他排在後面,也許不可以吧?」文公說:「雍季的話,是為國家百世的利益,而咎犯的建議,卻只是因應一時的情勢,哪有把一時之務排在百世利益之前的道理呢?」後來「竭澤而漁」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盡其所有,不留餘地。

書證

  1. 《資治通鑑.卷二八八.後漢紀三.隱帝乾祐二年》:「郭威攻河中,克其外郭。李守貞收餘眾,退保子城。諸將請急攻之,威曰:『夫鳥窮則啄,況一軍乎!涸水取魚,安用急為!』」

在其他地方搜尋「涸水取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