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渴而穿井

ㄎㄜˇ ㄦˊ ㄔㄨㄢ ㄐㄧㄥˇ
  1. 事前未做好準備,臨時才想法子應付。漢.劉向《說苑.卷一二.奉使》:「寡人所謂飢而求黍稷、渴而穿井者,未嘗能以歡喜見子。」

渴而穿井

ㄎㄜˇ ㄦˊ ㄔㄨㄢ ㄐㄧㄥˇ

猶「臨渴掘井」。見「臨渴掘井」條。01.《黃帝內經素問.卷一.四氣調神大論》:「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源)02.漢.劉向《說苑.卷一二.奉使》:「寡人所謂飢而求黍稷,渴而穿井者,未嘗能以歡喜見子。」

辨識

參考詞語:「臨渴掘井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臨渴掘井」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臨渴掘井」原作「渴而穿井」。《黃帝內經》共十八卷,內容包括《黃帝內經素問》、《靈樞經》兩部分。是春秋戰國前醫療經驗和理論知識的總結,也是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這篇〈四氣調神大論〉記載強調人應依據四時陰陽調整作息以養生的重要性,闡明四時陰陽是萬物的根本,順應節氣不會生重病,是養生的方法,如果等到病根生成才治療,亂象已成才治理疏通,就像口渴了才挖井取水,要打仗了才鑄造兵器,這樣豈不是太晚了!後來「臨渴掘井」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的「渴而穿井」演變而來,用來比喻事到臨頭才著手準備,為時已晚。另外在《晏子春秋.內篇.雜上》也記載一則故事:春秋魯昭公逃離自己的國家投奔齊國,齊景公問他原因時,他說:「我因為不懂得任用賢德忠心的人,又聽不進諫言,導致身邊都是奸佞小人,沒有人可以輔佐我,因此失去政權。」景公聽了問晏子:「如果幫助魯昭公回去魯國,他會成為賢明的國君嗎?」晏子回答說:「不會。溺水後才探水路,迷路後才向人問路,就像是面臨災難才趕緊鑄造兵器,被噎著了才趕緊挖井取水,雖然緊急採取行動但是已經來不及了!」「」指食物塞住咽喉,氣透不過來。如果把噎改成渴,意思就會更明白。

書證

  1. 《黃帝內經素問.卷一.四氣調神大論》:「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源)
  2. 漢.劉向《說苑.卷一二.奉使》:「寡人所謂飢而求黍稷,渴而穿井者,未嘗能以歡喜見子。」

在其他地方搜尋「渴而穿井」

有提到「渴而穿井」的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