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瀝膽墮肝

ㄌㄧˋ ㄉㄢˇ ㄉㄨㄛˋ ㄍㄢ
  1. 比喻竭誠相待,盡忠效命。唐.李頎〈行路難〉:「世人逐勢爭奔走,瀝膽墮肝唯恐後。」唐.羅隱〈冬暮寄裴郎中〉詩:「仙郎舊有黃金約,瀝膽墮肝更禱祈。」也作「披瀝肝膽」。

瀝膽墮肝

ㄌㄧˋ ㄉㄢˇ ㄉㄨㄛˋ ㄍㄢ

猶「披肝瀝膽」。見「披肝瀝膽」條。01.唐.李頎〈行路難〉詩:「世人逐勢爭奔走,瀝膽墮肝唯恐後。」

辨識

參考詞語:「披肝瀝膽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披肝瀝膽」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北周大象二年(西元580),宣帝突然病死,登基的靜帝年方八歲,無法親政。當時朝廷之中,以皇后楊麗華的父親楊堅政治聲望最高。鄭譯和劉昉等大臣經過一番商量,決定擬一份假遺囑,稱宣帝讓楊堅代為攝政,輔佐靜帝。後來楊堅藉詔書名義,接管了京師軍隊,並鏟除異己,控制整個軍隊。鄭譯和劉昉擁戴楊堅上臺,其實是希望由三人共掌朝政,因此他們建議由楊堅出任大冢宰,鄭譯任大司馬,劉昉任小冢宰。楊堅不願放棄手中的權力,明白他若想要鞏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須培養自己的勢力親信。楊堅見李德林才華洋溢,且有匡世救國的政治理想,就任命他為府屬兼儀同大將軍,並採納李德林的建議,自任丞相,讓鄭譯任丞相府長吏,劉昉任丞相府司馬,以便控制他們。而後楊堅弒靜帝,篡北周,國號隋。隋立之後,李德林認為梁士彥及元諧等人仍有謀反之心,於是寫了〈天命論〉,詳論隋朝取代北周乃是出於天命,而非人力所能及。文中列舉古代聖王,均是上承天命,下順人心,所以能夠建立邦業,造福萬民;今日隋文帝也是因為四方臣民諸侯的愛戴,又有上天的祥瑞、讖語為證,因為隋文帝對人總是坦誠相待,忠貞不二,所以才能完成帝業統治天下,以此勸梁士彥等人打消謀反的念頭。後來「披肝瀝膽」被用來比喻赤誠相待,忠貞不二。

書證

  1. 唐.李頎〈行路難〉詩:「世人逐勢爭奔走,瀝膽墮肝唯恐後。」

在其他地方搜尋「瀝膽墮肝」

有提到「瀝膽墮肝」的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