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無所適從

ㄨˊ ㄙㄨㄛˇ ㄕˋ ㄘㄨㄥˊ
  1. 猶豫不定,不知如何是好。
    [例]主事者若朝令夕改,會使下屬感到無所適從。

無所適從

ㄨˊ ㄙㄨㄛˇ ㄕˋ ㄘㄨㄥˊ
  1. 徬徨無主,不知如何是好。《宋史.卷三○二.賈黯傳》:「二人臨事,指蹤不一,則下將無所適從。」《清史稿.卷二九三.謝濟世傳》:「若發號施令,小人得以搖奪,君子無所適從,國事未有不隳者也。」

無所適從

ㄨˊ ㄙㄨㄛˇ ㄕˋ ㄘㄨㄥˊ

適,古音ㄉㄧˊ,專主。「無所適從」指不知聽從誰才好。語本《左傳.僖公五年》。後世借以比喻不知怎麼辦才好。 不知所從

用法

不知聽從誰才好。&比喻不知如何是好。

用在「茫無頭緒」的表述上。&用在「茫無頭緒」的表述上。

例句

  1. 太多人對他提出建議,把他弄得無所適從。
  2. 兩位經理意見不同,弄得屬下無所適從。
  3. 爸爸要我洗車,媽媽叫我擦窗戶,弄得我無所適從。
  4. 政策一變再變,讓民眾感到無所適從。
  5. 老師要言行一致,否則學生將會無所適從。
  6. 總經理朝令夕改,讓下屬們感到無所適從。
  7. 因為有各說各話的政黨,才會有無所適從的選民。
  8. 你一會兒說這樣做是對的,一會兒又說這樣做是錯的,真叫人無所適從。

辨識

近義:不知所措

參考詞語:「不知所從、無適從、莫適所從、莫知適從、未知適從

典故說明

據《左傳.僖公五年》載,春秋時,晉獻公愛寵妾驪姬,立她為夫人。後來驪姬想立自己的兒子奚齊為太子,於是設計陷害太子申生,和兩位公子重耳與夷吾。驪姬先慫恿獻公命申生守曲沃,重耳守蒲,夷吾守屈,只把奚齊和她妹妹與獻公生的兒子卓子留在身邊。又派士蒍去築蒲城和屈城。士蒍知道驪姬離間獻公父子的陰謀,所以城築了一半就停工了,把柴薪晒在上面。公子夷吾知道此事,就向獻公控告士蒍辦事不力。士蒍為自己辯解道:「臣聽說:『如果沒有喪事卻悲傷,憂愁必然接著到來;沒有兵患卻築城,必會被敵人據守。』既然會被敵人據守,又何必完成它呢?擔任官職而不服從君命,是不敬;把敵人可以據守的城池築得堅固,是不忠。一個失去忠敬的臣子,還拿什麼事奉國君?希望您能夠以修養德行的方式來鞏固宗子的地位,又有甚麼城池比得上呢?」士蒍退下後,又感慨地賦詩明志,詩云:「如今國家混亂的情勢,就像破舊狐裘上的毛一樣紛亂,一個國家有了好多位君主,我真不知該聽從誰的命令才好!」典源又見《左傳.宣公十二年》。言楚國與晉國交戰,楚莊王見到晉軍聲勢浩大,本想退兵,但是臣子伍參力主迎戰,並分析敵情說:「晉國的執政者是新上任的,不能發布號令。他的副手先縠剛愎不仁,不肯聽從命令。晉軍的三個統帥無法專權行事,想聽命又沒有上司下令,如此一來,大軍該聽誰的命令才好呢?所以這次戰役,晉軍必敗。」「無所適從」在此亦為不知聽從誰才好的意思。後來「無所適從」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但多用來比喻處理一件事卻不知如何是好。

書證

  1. 《北齊書.卷二三.魏蘭根列傳》:「從行台蕭寶寅討破宛川,俘其民人為奴婢,以美女十人賞蘭根。蘭根辭曰:『此縣界於強虜,皇威未接,無所適從,故成背叛。今當寒者衣之,飢者食之,奈何將充僕隸乎?』」
  2. 《朱子語類.卷六六.易二.綱領上之下》:「古人淳質,遇事無許多商量,既欲如此,又欲如彼,無所適從。故作易示人以卜筮之事,故能通志、定業、斷疑,所謂『開物成務』者也。」
  3. 宋.姚寬《西溪叢語》卷上:「觀古今諸家海潮之說者多矣……源殊派異,無所適從;索隱探微,宜伸確論。」
  4. 《明史.卷二五七.張鳳翼列傳》:「若今日議不許斬級,明日又議必斬級;今日議徵兵援鳳,明日又議撤兵防河。必至無所適從。」
  5. 《鏡花緣》第一八回:「學問從實地上用功,議論自然確有根據;若浮光掠影,中無成見,自然隨波逐流,無所適從。」

在其他地方搜尋「無所適從」

有提到「無所適從」的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