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牽湊附會

ㄑㄧㄢ ㄘㄡˋ ㄈㄨˋ ㄏㄨㄟˋ

猶「牽強附會」。見「牽強附會」條。01.清.賀裳《載酒園詩話.卷一.杜註》:「杜《千家註》有佳者,亦有牽湊附會者,漫摘數條。」

辨識

參考詞語:「牽強附會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牽強附會」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牽強附會」原作「牽合附會」,典故出自〈通志總序〉。《通志》是宋代鄭樵所寫的一部講典章制度的政書,他在該書的序裡提到:自然現象變化多端,人間的福禍也都難以測知,人如何能將某些純屬於自然現象的變異,與人世福禍連繫起來?且必然視為是福禍降生的癥兆呢?然後代史官卻都好將此種自然現象與人事變化結合起來解讀,西漢時候的董仲舒尤其是如此,如《漢書.卷二七.五行志下之下》:「(魯襄公)二十七年『十二月乙亥朔,日有食之』。董仲舒以為禮義將大滅絕之象也。時吳子好勇,使刑人守門,……後閽戕吳子。」對於《左傳.襄公二十七年》「日有食之」這條資料,董仲舒將「日食」這種自然現象,視為是「禮義將大滅絕之象也」,後來更舉出襄公二十九年時,吳子餘祭死於守門者之手來加以證明。像這種情形,鄭樵即認為是「牽合附會」,沒有道理的。後來「牽強附會」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生拉硬扯,勉強湊合的情形。

書證

  1. 清.賀裳《載酒園詩話.卷一.杜註》:「杜《千家註》有佳者,亦有牽湊附會者,漫摘數條。」

在其他地方搜尋「牽湊附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