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瓜李之嫌

ㄍㄨㄚ ㄌㄧˇ ㄓ ㄒㄧㄢˊ
  1. 比喻處在被懷疑的境地。參見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條。《警世通言.卷二一.趙太祖千里送京娘》:「誰知事既不諧,反涉瓜李之嫌。今日父母哥嫂亦不能相諒,何況他人?」

瓜李之嫌

ㄍㄨㄚ ㄌㄧˇ ㄓ ㄒㄧㄢˊ

比喻處在被懷疑的境地。見「瓜田李下」條。01.五代漢.王定保《唐摭言.卷九.好及第惡登科》:「是知瓜李之嫌,薏苡之謗,斯不可忘。」02.《警世通言.卷二一.趙太祖千里送京娘》:「誰知事既不諧,反涉瓜李之嫌,今日父母哥嫂亦不能相諒,何況他人?」

辨識

參考詞語:「瓜田李下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瓜田李下」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瓜田李下」是一句很常見的成語,經常是以「瓜田李下之嫌」的型態出現可見這句成語和「嫌疑」很有關係。在《樂府詩集.卷三二.相和歌辭七》中收錄了一首〈君子行〉,這首詩就是在告訴世人君子當有的舉止行為,所以開頭幾句就說了:「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意思就是說:君子為人要光明磊落,因此要儘量避開一些會引起別人猜疑的舉止。這種舉止就像走經瓜田,如果彎腰去整理鞋子,就難免會讓人懷疑:是否在借此來掩飾偷摘瓜果的行為呢?同樣的,走到李子樹下,如果舉手來整理頭上的帽子,難免會讓人起疑:是否在借此而偷採樹上李子呢?如果我們走經瓜田不納履,來到李樹下,不正冠,自然就不會引人猜疑了。後來就從這首詩演繹出「瓜田李下」這句成語,成為「惹人嫌疑」的代稱

書證

  1. 五代漢.王定保《唐摭言.卷九.好及第惡登科》:「是知瓜李之嫌,薏苡之謗,斯不可忘。」
  2. 《警世通言.卷二一.趙太祖千里送京娘》:「誰知事既不諧,反涉瓜李之嫌,今日父母哥嫂亦不能相諒,何況他人?」

在其他地方搜尋「瓜李之嫌」

有提到「瓜李之嫌」的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