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見少怪多

ㄐㄧㄢˋ ㄕㄠˇ ㄍㄨㄞˋ ㄉㄨㄛ

即「少見多怪」。見「少見多怪」條。01.晉.葛洪《抱朴子.內篇.論仙》:「夫所見少則所怪多,世之常也。」

辨識

參考詞語:「少見多怪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少見多怪」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少見多怪」一語原是譏人因見識狹隘,故而對佛的超凡相貌有所懷疑,以為是過於誇大傳言。據漢.牟融《理惑論》載,有人問道:「你說佛的相貌有三十二種顯著特徵、八十種細微特徵,這與一般人差太多了,應該不太可能吧!」牟子回答:「俗話說得好:少所見,多所怪,看到駱駝的駝峰以為是腫起的馬背。像堯的眉毛有八種色彩,舜的眼睛有兩個瞳孔……,這不都與平常人有極大差異?所以這些異相是確實存在的,你不能因為自己沒看過就懷疑佛的不凡相貌啊!」牟子以為,若有人因為沒見過異人與佛的超凡相貌,便膚淺地以為那是不可能的,那樣的人與「睹馲(ㄌㄨㄛˋ)駝言馬腫背」者同樣可笑。後來「少見多怪」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譏諷人見識不廣,遇平常之事亦以為驚怪,如清代小說《孽海花》第一一回:「劍雲的論《公羊》,正當的很,也要聞而卻走,真是少見多怪了!」便是這個意思。

書證

  1. 晉.葛洪《抱朴子.內篇.論仙》:「夫所見少則所怪多,世之常也。」

在其他地方搜尋「見少怪多」

有提到「見少怪多」的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