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視死若歸

ㄕˋ ㄙˇ ㄖㄨㄛˋ ㄍㄨㄟ
  1. 形容勇敢不怕死。《淮南子.泰族》:「視死若歸,義重於身也。」漢.劉向《新序.卷四.雜事》:「平原廣囿,車不結軌,土不旋踵,鼓之而三軍之士,視死若歸。」也作「視死如歸」。

視死若歸

ㄕˋ ㄙˇ ㄖㄨㄛˋ ㄍㄨㄟ

即「視死如歸」。見「視死如歸」條。01.《大戴禮記.曾子制言》:「辱可避,避之而已矣;及其不可避也,君子視死若歸。」

辨識

參考詞語:「視死如歸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視死如歸」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春秋時,周室衰微,齊桓公以管仲為相,對內提升國力,對外率諸侯尊崇周天子的地位,阻止蠻族入侵,成為春秋時期五位霸主實力最為強大的一位。管仲做齊國宰相三個月時,曾針對官員的才能優劣向桓公提出意見,他認為:隰朋善於言辭進退,可以立為大行;甯戚善於開墾種植開發地利,可以立為大司田;王子城父善於領兵能夠激勵士氣,讓士兵們不畏死亡,衝鋒陷陣,可以立為大司馬;賓胥無決斷獄訟十分公正,不會濫殺無辜,可以立為大司理;東郭牙能夠犯顏直諫,不怕得罪君王,可以立為大諫之官。論到管仲自己時,他認為上述五人,每個人個別的才能都比自己強,但若桓公想要稱霸諸侯,只有自己可以輔助桓公做到。桓公聽了管仲的話後,十分贊同,便按管仲的意思,授予五人官職,讓他們聽命於管仲,為齊國效力。其中描述王子城父時,原文就用了「視死如歸」,後來「視死如歸」被摘出成為一句成語用來形容為了理想而不怕犧性生命,無所畏懼。

書證

  1. 《大戴禮記.曾子制言》:「辱可避,避之而已矣;及其不可避也,君子視死若歸。」

在其他地方搜尋「視死若歸」

有提到「視死若歸」的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