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言過其實

ㄧㄢˊ ㄍㄨㄛˋ ㄑㄧˊ ㄕˊ
  1. 言辭虛妄誇大,與事實不符合。語本《管子.心術上》。
    [例]他把情況說得如此嚴重,未免言過其實了吧!

言過其實

ㄧㄢˊ ㄍㄨㄛˋ ㄑㄧˊ ㄕˊ
  1. 語本《管子.心術上》:「物固有形,形固有名。此言不得過實,實不得延名。」指言辭虛妄誇大,與事實不相符。《三國演義》第九六回:「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兒女英雄傳》第四回:「且住!說書的這話怕有些言過其實。」

言過其實

ㄧㄢˊ ㄍㄨㄛˋ ㄑㄧˊ ㄕˊ

指言辭虛妄誇大,與事實不相符。語出漢.應劭《風俗通義.卷二.正失》。

用法

指言辭虛妄誇大,與事實不相符。

用在「言語誇大」的表述上。

例句

  1. 覺得他的說法言過其實,不盡可信。
  2. 我若不言過其實誇張些,你們會緊張嗎?
  3. 事情並未如傳說嚴重,媒體報導言過其實。
  4. 他言過其實地,把一件小擦撞說成了大車禍。
  5. 我想他的用心是要提醒你注意,只是話說得有些言過其實。
  6. 這部影片的介紹有點兒言過其實,真正去看過的人都有受騙感覺

辨識

近義:誇大其詞、過甚其詞誇誇其談

反義:持平之論言必有據

參考詞語:「談過其實

典故說明

東漢應劭所著的《風俗通義》中的〈正失〉篇,開頭即點出此篇是為了糾正歷史上善惡謬誤所寫,所以立篇名為〈正失〉。在孝文帝這段中,指出劉向認為世俗流傳漢文帝的許多事跡,大多是些誇大,與事實不相符的穿鑿附會之說。只因文帝非常禮遇來上諫的大臣,所以大臣們對文帝多有褒獎。例如:文中列舉十數件關於文帝的善行,都有溢美、牽強附會之嫌。後人看到這些褒揚的文章,就以為全是事實。世上的非議與稱讚,有很多是名實不符,但會去求證的人不多,隨聲附和的人倒是不少。應劭在此對劉向的看法表示贊同。後來「言過其實」被用來指言辭虛妄誇大,與事實不相符。

書證

  1. 漢.應劭《風俗通義.卷二.正失》:「凡此十餘事,皆俗人所妄傳,言過其實,及傅會,或以為前皆非是,如劉向言。」(源)
  2. 《三國志.卷三九.蜀書.董劉馬陳董呂傳.馬良》:「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3. 《金瓶梅詞話》第三三回:「其人性本虛飄,言過其實,巧于詞色,善于言談。許人錢如捉影捕風,騙人財如探囊取物。」
  4. 《封神演義》第二四回:「磻溪釣叟恐是虛名,大王未知真實,而以隆禮迎請,倘言過其實,不空費主公一片真誠,竟為愚夫所弄。」
  5. 《兒女英雄傳》第四回:「且住!說書的,這話怕有些言過其實。安公子雖然生得尊貴,不曾見過外面這些下流事情。」
  6. 《老殘遊記二編》第二回:「怎麼外官這們利害,咱們在京裡看御史們的摺子,總覺言過其實,若像這樣,還有天日嗎?」
  7.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回:「你以為我言過其實,我不能不將他們那旗人的歷史,對你講明。你好知道我不是言過其實。」

在其他地方搜尋「言過其實」

有提到「言過其實」的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