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調高和寡

ㄉㄧㄠˋ ㄍㄠ ㄏㄜˋ ㄍㄨㄚˇ

即「曲高和寡」。見「曲高和寡」條。01.宋.劉敞〈和江鄰幾雪軒與持國同賦〉詩二首之二:「適有感同好,寄聲贈所思;調高當和寡,無以答君知。」

辨識

參考詞語:「曲高和寡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曲高和寡」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宋玉是戰國時代楚國的著名文學家善於辭賦,作品有〈九辯〉〈招魂〉等,與屈原並稱「屈宋」。關於宋玉的生平,今存甚少,且互相矛盾,依《史記.屈原列傳》末尾所記,可知宋玉應是屈原的一個後輩,曾向屈原學習,但因出身寒微,而致仕途蹇困。有一次楚襄王對宋玉說:「我聽到許多有關於你的不好傳言,是不是因為你的言行舉止有不端正的地方呢?」宋玉擅長言論,馬上就說:「請大王先寬恕我的過錯,讓我先講一段故事。」楚襄王答應了,於是宋玉便說道:「有一個外地的歌者來到了郢都,在市集中唱著下里、巴人這些通俗的歌曲,一開始跟著他一起唱和的人有數千人之多;後來他改唱陽阿、薤露等比較不俗的歌曲,跟著唱和的人就只剩下數百人;等到他唱起陽春、白雪這種高妙、優雅的歌曲,又夾雜著許多高難度的技巧,國中能夠一起唱和的人就寥寥無幾了。這不是因為歌者唱得不好聽,而是因為曲子愈高雅,能夠跟著唱和的人也就愈少。同樣的,那些批評我的人,不過是些平庸之輩,怎麼能夠欣賞、了解我的為人呢?」後來「曲高和寡」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無法引起大眾的共鳴

書證

  1. 宋.劉敞〈和江鄰幾雪軒與持國同賦〉詩二首之二:「適有感同好,寄聲贈所思;調高當和寡,無以答君知。」

在其他地方搜尋「調高和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