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負重致遠

ㄈㄨˋ ㄓㄨㄥˋ ㄓˋ ㄩㄢˇ
  1. 語本《易經.繫辭下》:「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比喻能夠擔負重責大任。《三國志.卷三七.蜀書.龐統傳》:「陸子可謂駑馬有逸足之力,顧子可謂駑牛能負重致遠也。」也作「負重涉遠」。

負重致遠

ㄈㄨˋ ㄓㄨㄥˋ ㄓˋ ㄩㄢˇ

負重物,行遠路。語本《六韜.卷六.犬韜.練士》。後用「負重致遠」比喻能夠長期擔負重責大任。 任重道遠

用法

比喻能夠長期擔負重責大任。

用在「責任遠大」的表述上。

例句

  1. 我對他有份負重致遠的期許,盼他盡心盡力扛起重任來。
  2. 以他的能力與毅力,必能負重致遠,為公司創造契機
  3. 他如果沒有堅強的信心,如何能負重致遠地扛起振衰起弊的責任?
  4. 今天讓我來擔任防疫處長,這是件負重致遠的工作,我一定全力以赴。
  5. 辦好教育,是國家的百年大計,所以負責的官員必須要有負重致遠的體認。

辨識

近義:任重道遠

反義:力不勝任

參考詞語:「任重致遠

典故說明

負重」是指背負重物或擔負重任。「致遠」則是指到達遠方。此語見用於《六韜》。六韜,指文、龍、虎、豹、犬、韜。相傳為姜太公望所撰,為古兵書。在《六韜.卷六.犬韜.練士》中,周武王問太公如何選擇士兵,太公回答,挑選士兵應該按照不同人才的類型來加以選擇,分成各種不同的隊伍。其中「能負重致遠者」,也就是能夠背負重物到達遠處的士兵,應該集中為一隊。這是軍隊中所必須熟悉的道理,不可以不明察。後來「負重致遠」用來比喻能夠擔負重責大任。

書證

  1. 《六韜.卷六.犬韜.練士》:「有材技兼人,能負重致遠者,聚為一卒,名曰待命之士。」
  2. 《後漢書.卷二六.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趙憙》:「憙年未二十,既引見,更始笑曰:『繭栗犢,豈能負重致遠乎?』」
  3. 《三國志.卷三七.蜀書.龐統法正傳.龐統》:「陸子可謂駑馬有逸足之力,顧子可謂駑牛能負重致遠也。」
  4.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第九》:「陸子所謂駑馬有逸足之用,顧子所謂駑牛可以負重致遠。」
  5.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輕詆二六》:「有大牛重千斤,噉芻豆十倍於常牛,負重致遠,曾不若一羸牸。」
  6. 《南齊書.卷三四.劉休列傳》:「玩之以久(官年)〔宦衰〕疾,上表告退:『臣聞負重致遠,力窮則困,竭誠事君,智盡必傾,理固然也。四十仕進,七十懸車,壯則驅馳,老宜休息。』」
  7. 《宋史.卷一七五.食貨志上三》:「大通監輸鐵尚方鑄兵器,鍛鍊用之,十裁得四五;廣南貢藤,去其麤者,斤僅得三兩。遂令鐵就冶即淬治之,繩籗堪用者,無使負重致遠,以勞民力。」
  8.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卷中.膏液》:「人間負重致遠,恃有舟車。」

在其他地方搜尋「負重致遠」

有提到「負重致遠」的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