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貫通融會

ㄍㄨㄢˋ ㄊㄨㄥ ㄖㄨㄥˊ ㄏㄨㄟˋ

即「融會貫通」。見「融會貫通」條。01.宋.袁燮〈象山先生文集序〉:「此心此理,貫通融會,美在其中,不勞外索。」

辨識

參考詞語:「融會貫通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融會貫通」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後世尊稱為朱子或朱文公。朱熹治學以居敬窮理為主,為集宋代理學大成者。「」是朱熹學說的核心,在《朱子語類.卷一.理氣上.太極天地》中,朱熹認為「未有天地之先,畢竟是先有此理」,由理生出陰陽萬物。但是人不是生而了解理,為了窮究此天地之理,朱熹提出「格物致知」,即透過對事物的研究觀察,才能獲得」,讀書正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方法。當時有人認為朱熹的治學方法太過繁瑣,且天地之理何其龐雜,怎麼可能完全窮盡?於是他們認為應該擺脫這些繁瑣的知識,將一切的法則與行為視為心性的呈現。朱熹對此提出不同的看法,他在〈答姜叔權書〉一文中說到:認為一個學者必須先有紮實的學術基礎後,才能夠舉出一例就通曉其他各事,並且將所學到的知識加以融合、貫穿,最後獲得全面的領會。如果沒有打好學問的基礎,只一味地思考,就希望能舉一反三、聞一知十,通常都會流於空想而不切實際。後來原文中的「融會貫通演變成語用來形容將各種知識或事物加以融合、貫穿,進而獲得全面通徹的領會。

書證

  1. 宋.袁燮〈象山先生文集序〉:「此心此理,貫通融會,美在其中,不勞外索。」

在其他地方搜尋「貫通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