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赤地千里

ㄔˋ ㄉㄧˋ ㄑㄧㄢ ㄌㄧˇ
  1. 形容災荒後廣大土地寸草不生的荒涼景象。宋.朱熹〈辭免直秘閣狀一〉:「赤地千里,民不聊生。」《聊齋志異.卷四.水災》:「康熙二十一年,山東旱,自春徂夏,赤地千里。」

赤地千里

ㄔˋ ㄉㄧˋ ㄑㄧㄢ ㄌㄧˇ

赤,光禿、裸露的意思。「赤地千里」形容災荒後廣大土地寸草不生的荒涼景象。語本《漢書.卷七五.眭兩夏侯京翼李傳.夏侯勝》。

用法

形容災荒後廣大土地寸草不生的荒涼景象。

用在「蕭瑟景象」的表述上。

例句

  1. 由於連年戰爭,這一帶赤地千里,民不聊生。
  2. 這兩年大旱,造成赤地千里,無數百姓家破人亡。
  3. 去年的一場旱災,造成這個村落赤地千里,好不淒涼!
  4. 由於氣候異常,非洲許多地方已經乾旱得赤地千里了!
  5. 殘酷的戰爭加上嚴重的旱災,使這個國家已經赤地千里,人民陷入了痛苦之中。
  6. 電視上播出某些旱區赤地千里的畫面,令人印象深刻,提醒我們應該珍惜水資源

辨識

近義:寸草不生不毛之地

反義:沃野千里膏腴之地

參考詞語:「千里赤

典故說明

「赤地千里」的「」,是光禿、裸露的意思。地面光禿裸露、寸草不生,通常是受到天災戰禍所造成的後果。「赤地」一詞,較早見於《韓非子.十過》︰「晉國大旱,赤地三年。」指晉國曾遭到三年旱災,田裡寸草不生。到了後代,更用「千里」來加強形容此種荒涼景象的範圍之廣,例如所引典源《漢書.卷七五.眭兩夏侯京翼李傳.夏侯勝》中,便可見到這樣的用法。漢宣帝即位之初,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下詔為武帝立尊號和廟樂,群臣立即表示贊同,並紛紛提出合適的方案,但是只有長信少府夏侯勝反對。他認為︰「武帝雖然有驅逐四夷、開拓疆土的功績,但是也因為他窮兵黷武,又奢侈浮誇,以致國力耗盡,百姓流離失所,半數人口死亡,到處發生蝗災,寸草不生的景象綿延數千里,甚至人民相食,國家遭到這樣的損失,到現在還沒完全恢復。武帝既然對人民沒有什麼恩澤,實在應該為他制定廟樂,予以尊榮。」在夏侯勝的獨特異議中,便用了「赤地數千里」來形容當時災荒嚴重、民不聊生的可怕景象。後來「赤地千里」這句成語就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災荒後廣大土地寸草不生的荒涼景象。

書證

  1. 《隋書.卷二○.天文志中》:「又曰,天攙出,其下相攙,為饑為兵,赤地千里,枯骨籍籍。」
  2. 《喻世明言.卷三○.明悟禪師趕五戒》:「適值東京大旱,赤地千里。仁宗天子降旨,特於內庭修建七日黃羅大醮,為萬民祈雨。」
  3. 明.徐光啟《農政全書.卷一二.水利.徐貞明西北水利議》:「乃西北之地,旱則赤地千里,潦則洪流萬頃。」
  4. 《官場現形記》第三四回:「齊巧那兩年,山東、河南接連決口,京、津一帶,赤地千里。」

在其他地方搜尋「赤地千里」

有提到「赤地千里」的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