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長惡不悛

ㄔㄤˊ ㄜˋ ㄅㄨˋ ㄑㄩㄢ
  1. 長期為非作歹,不肯悔改。《晉書.卷八五.劉毅傳》:「而長惡不悛,志為姦宄,陵上虐下,縱逸無度。」《舊唐書.卷一一八.元載等傳.史臣曰》:「眾怒難犯,長惡不悛,家亡而誅及妻兒,身死而殃及祖禰。」

長惡不悛

ㄓㄤˇ ㄜˋ ㄅㄨˋ ㄑㄩㄢ

猶「怙惡不悛」。見「怙惡不悛」條。01.《左傳.隱公六年》:「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其陳桓公之謂乎!長惡不悛,從自及也;雖欲救之,其將能乎?」(源)02.《舊唐書.卷一一八.元載列傳》:「代宗寬仁明恕,審其所由,凡累年,載長惡不悛,眾怒上聞。」

辨識

參考詞語:「怙惡不悛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怙惡不悛」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怙惡不悛」原作「長惡不悛」。據《左傳.隱公六年》載,春秋時,結鄰的陳、鄭二國時常發生爭端而彼此交惡。後來鄭國曾提出請求,希望能夠與陳國和平共處。當時,陳桓公弟五父認為廣結善緣是國家的重要施政方針,因此建議接受講和。但陳桓公卻認為宋、蔆攦國才是難以對付的敵手,鄭國算不了什麼,就拒絕接受鄭國的講和。結果在陳桓公六年五月時,鄭國入侵陳國,陳國大敗,被擄去許多財物及俘虜。對於這樣失敗的結果,當時的人便加以評論說:「善不可丟失,惡不可滋長。」陳桓公因為不廣結善緣,讓惡因滋長蔓生而不知悔改,隨之而來的便是自取禍害。後來「怙惡不悛」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人作惡多端,不肯悔改。

書證

  1. 《左傳.隱公六年》:「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其陳桓公之謂乎!長惡不悛,從自及也;雖欲救之,其將能乎?」(源)
  2. 《舊唐書.卷一一八.元載列傳》:「代宗寬仁明恕,審其所由,凡累年,載長惡不悛,眾怒上聞。」

在其他地方搜尋「長惡不悛」

有提到「長惡不悛」的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