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閉門造車

ㄅㄧˋ ㄇㄣˊ ㄗㄠˋ ㄔㄜ
  1. 比喻只憑主觀想法行事,不問是否切合實際。
    [例]為人處世,應多方學習,以免流於閉門造車。

閉門造車

ㄅㄧˋ ㄇㄣˊ ㄗㄠˋ ㄐㄩ
  1. 按照一定的規格在家裡造車。後比喻凡事只憑主觀思想辦事,不問是否切合實際。如:「為人做事,應多方請教,以免流於閉門造車。」

閉門造車

ㄅㄧˋ ㄇㄣˊ ㄗㄠˋ ㄐㄩ

關起門來,按照一定的規格在家裡造車。比喻依循著一定的原則行事。語出《祖堂集.卷二○.五冠山瑞雲寺和尚》。後用「閉門造車」比喻凡事只憑主觀辦事,不問是否切合實際。 「閉門造車,出門合轍」

用法

比喻凡事只憑主觀辦事,不問是否切合實際。貶義。

用在「經驗不足」、「空有想像」的表述上。

例句

  1. 這些閉門造車的產品,根本不符市場需要。
  2. 他閉門造車,打造了一架直昇機,結果不能飛。
  3. 你這種漠視社會實況,閉門造車的政策是行不通的。
  4. 你如果閉門造車,就認為自己最好,那就很像夜郎自大了。
  5. 現代經營者須注意市場潮流,如果閉門造車,很容易被淘汰的。
  6. 你在設計前完全未到現場了解,就這麼閉門造車、畫起藍圖可以嗎?
  7. 你埋頭苦幹的精神固然值得嘉許,但閉門造車的態度就讓人不敢領教了。
  8. 現代設計強調人因工程,就是要設計者多考慮人的實際需要,不要閉門造車。

辨識

參考詞語:「造車合轍、閉造出合、閉戶斲輪

典故說明

「閉門造車」是說關起門來,按照一定的規格在家裡製造車子,原用來比喻依循著一定的原則行事,可見於佛教經典《祖堂集》。《祖堂集》是一部禪宗史錄,上溯古代七佛,下至南唐各禪宗宗師及其講法精要,共錄二百五十六佛祖禪師。其中第二○卷中講述了成佛的必要條件。佛教中有一佛二菩薩的說法,一佛代表的是存於自性中的佛身,二菩薩代表的是欲證成佛身所需的條件。就其代表人物來說,一佛是釋迦牟尼佛,二菩薩分別指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文殊菩薩代表智慧,普賢菩薩代表修行。透過智慧開悟後,還須勤於修行,才能使本就存有的佛性透顯出來。未證成佛身時,即為三者未能融合,此時一佛二菩薩似乎是三個個體;當證成佛身時,三者則合為一體。欲修行者,必須先了解這個道理,然後順應因緣來修行,如此便能與佛祖最初的修行相應和。這就好像雖然關起門在家製造車子,但因為依循著一定的規則,所以成品能完全符合應行的軌跡。「閉門造車」這句成語在這裡原是用來比喻依循著一定的原則行事,後則轉用於比喻凡事只憑主觀辦事,不問是否切合實際。

書證

  1. 《祖堂集.卷二○.五冠山瑞雲寺和尚》:「若欲修行普賢行者,先窮真理,隨緣行行,即今行與古跡相應,如似閉門造車,出門合轍耳!」(源)
  2. 《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卷九:「雪竇道:『為你通一線路。你若閉門造車,出門合轍,濟個甚事?』」
  3. 《五燈會元.卷六.泐潭延茂禪師》:「問:『如何是閉門造車?』師曰:『失卻斑貓兒。』」
  4. 《五燈會元.卷九.潭州鹿苑和尚》:「問:『如何是閉門造車?』師曰:『南嶽石橋。』」
  5. 宋.朱熹《四書或問.卷五.中庸或問》:「古語所謂『閉門造車,出門合轍』。蓋言其法之同。」
  6. 《景德傳燈錄.卷一七.洪州泐潭匡悟禪師》:「問:『如何是閉門造車?』師曰:『活計一物無。』」
  7. 《景德傳燈錄.卷一九.餘杭大錢山從襲禪師》:「問:『閉門造車,出門合轍。如何是閉門造車?』師曰:『造車即不門。汝作麼生是轍。』」
  8. 宋.陳亮《陳亮集.卷一八.謝陳同知啟》:「伏念某少覽古書,恐遂流於無用;晚更世故,始漸見於難通。豈求田問舍之是專?亦閉門造車之可驗。」
  9. 《續傳燈錄.卷二七.育王端裕禪師》:「一法不墮緣塵,萬法本無罣礙。山是山,水是水;俗是俗,僧是僧。不異不同,直饒恁麼。猶是閉門造車,未是出門合轍。」
  10. 清.嚴復〈救亡決論〉:「自以為閉門造車,出而合轍,而門外之轍與其所造之車,果相合否?」

在其他地方搜尋「閉門造車」

有提到「閉門造車」的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