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饑者無擇

ㄐㄧ ㄓㄜˇ ㄨˊ ㄗㄜˊ

猶「飢不擇食」。見「飢不擇食」條。01.明.李贄〈子由解老序〉:「道之于孔、老,猶稻黍之於南北也,足乎此者,雖無羨於彼,而顧可棄之哉!何也?至飽者各足,而真饑者無擇也。」

辨識

參考詞語:「飢不擇食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飢不擇食」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戰國齊人公孫丑是孟子弟子,他曾經問孟子:「如果夫子掌握齊國大權,可以建立像管仲、晏嬰那樣的功業嗎?」孟子不願意被拿來和管仲相比,認為幫助齊國統一天下是件很容易的事。比起之前的夏、商、周三代,現今的齊國不但國土廣大,而且人民眾多,但因為欠缺一個能以王道治理天下的聖明君主,使得長久處在暴政之中的人民,心中渴望施行仁政的程度和「飢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的人一樣急切,所以若是齊國在此時施行仁政,和古代相比,只要花費一半的心力,就能達到加倍的功效。後來「飢不擇食」這句成語,就從「飢者易為食演變而出,用來飢餓的人不選擇食物。亦用來比喻急需時不暇選擇。

書證

  1. 明.李贄〈子由解老序〉:「道之于孔、老,猶稻黍之於南北也,足乎此者,雖無羨於彼,而顧可棄之哉!何也?至飽者各足,而真饑者無擇也。」

在其他地方搜尋「饑者無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