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鶻崙吞棗

ㄏㄨˊ ㄌㄨㄣˊ ㄊㄨㄣ ㄗㄠˇ
  1. 比喻理解事物籠統含糊或為學不求甚解。宋.朱熹〈答許順之書〉:「今動不動便先說個本末,精粗無二致,正是鶻崙吞棗。」也作「囫圇吞棗」。

鶻崙吞棗

ㄏㄨˊ ㄌㄨㄣˊ ㄊㄨㄣ ㄗㄠˇ

即「囫圇吞棗」。見「囫圇吞棗」條。01.宋.朱熹〈答許順之〉書其三:「日用動靜語默,無非下學聖人豈曾離此來?今動不動便先說個本末精粗無二致,正是鶻崙吞棗。」 

辨識

參考詞語:「囫圇吞棗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囫圇吞棗」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囫圇吞棗原作渾崙吞棗」。《碧巖錄》卷三記載了一段故事:有位僧人問趙州和尚是否曾親見過南泉大師?趙州打了個比喻回答說:「鎮州出產大蘿蔔頭。」本來這位僧人問趙州時是別有用心的,想不到趙州不直接回答他的問題,打了比方。這番對答,表面上看來真是無味,直堵人口,害得這位僧人才一開口,卻只換得瞪大眼睛,不知如何接下去。趙州此番回答若是聽在有智慧人的耳內,恰如電光石火,一聞便透徹心靈。否則,想破頭了也不知所云。有人以為鎮州出產大蘿蔔頭,天下人皆知,趙州去參見南泉,也是天下人皆知。這位僧人明知故問,所以趙州才會如此回答,不跟他囉嗦。恰如曾經有僧人問九峰和尚:「是否見過延壽和尚?」九峰回答說:「山前的麥子成熟沒?」這個回答和趙州的回答剛好呼應。就像是兩枝無孔的大鐵槌,一敲就定。趙州和尚本無機心,想不到僧人輕輕一問,得了個瞪大眼睛的訝異。此番對答,若是有智慧的人,可以細嚼慢嚥,意趣無窮;沒有智慧的人,可能會像一口把棗子吞下肚,索然無味,不知所云。後來「囫圇吞棗」就從《碧巖錄》原文中的「渾崙吞個棗」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理解事物籠統含糊,或為學不求甚解。

書證

  1. 宋.朱熹〈答許順之〉書其三:「日用動靜語默,無非下學,聖人豈曾離此來?今動不動便先說個本末精粗無二致,正是鶻崙吞棗。」

在其他地方搜尋「鶻崙吞棗」

有提到「鶻崙吞棗」的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