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分道揚鑣

ㄈㄣ ㄉㄠˋ ㄧㄤˊ ㄅㄧㄠ
  1. 鑣,馬嚼子。揚鑣,驅馬前進。比喻本來共處的人,後因志向、目的不同而各奔前程。語本《北史.卷十五.魏諸宗室傳.河間公齊傳》。
    [例]他們原本形影不離,但畢業後便分道揚鑣,十幾年來都沒有再見過面。

  2. 分路而行。
    [例]自從在宜蘭分道揚鑣以後,他就人間蒸發,音訊全無。

分道揚鑣

ㄈㄣ ㄉㄠˋ ㄧㄤˊ ㄅㄧㄠ
  1. 比喻各人依其志向,各奔前程。參見分路揚鑣」條。《文明小史》第五五回:「吃了一頓中飯之後,各人穿各人的長衫,和秦、王二人分道揚鑣。」

分道揚鑣

ㄈㄣ ㄉㄠˋ ㄧㄤˊ ㄅㄧㄠ

分道而行,形容各走各的路。語本《魏書.卷一四.神元平文諸帝子孫列傳.河間公齊》。後用「分道揚鑣」比喻人依其志向,各奔前程。 各奔前程

用法

形容各走各的路。&比喻人依其志向,各奔前程。

用在「各自行動」的表述上。&用在「各自發展」的表述上。

例句

  1. 從此我跟你分道揚鑣,各走各的路。
  2. 天下無不散筵席,我們在此分道揚鑣,互道珍重吧!
  3. 自從我跟他在花蓮車站分道揚鑣以後,就沒他的音訊了。
  4. 他倆同居多年,終因志趣不合分道揚鑣。
  5. 我們合夥關係既已終止,從此分道揚鑣了。
  6. 他們本來個性志趣就不同,分道揚鑣實屬必然。
  7. 任務既已完成,我們也好分道揚鑣,各走各的了。
  8. 當鳳凰花開的季節,就是同學們要互道珍重、分道揚鑣的時候
  9. 我們雖是多年同學,但畢業後,兩人分道揚鑣,各自發展去了。
  10. 既然我們的意見如此分歧,不如早早結束合夥關係,分道揚鑣,各奔前程吧!

辨識

近義:各奔東西各奔東西各奔前程

反義:並行不悖齊頭並進志同道合

參考詞語:「揚鑣分路、分路揚鑣

「分道揚鑣」及「各奔前程」都有各走各的路的意思。 「分道揚鑣」的用途較廣,可用在志向、興趣、感情等不相契合而造成的分手;「各奔前程」側重在目標相異,多用於志向不同的時候。

分道揚鑣 各奔前程
○ ○ 雖是軍中老友,但退伍後,兩人∼,各自在不同的領域裡謀求發展。
○ ☓ 既然我們的意見如此分歧,不如早早結束合夥關係,∼,各奔前程吧!

鑣,音ㄅ|ㄠ。馬口中所含的鐵環。不可寫作「鏢」。

典故說明

「分道揚鑣」原作「分路揚鑣」。北魏時,有個名叫元志的人,不但是皇親國戚,還是當時首都洛陽的行政長官。他個性強悍,任何事都不輕易退讓。有一天,他乘座車走在路上,御史中尉李彪的座車也迎面而來。由於兩方都人馬眾多,一定要有一方退讓才能通過。照理說,官小的人要讓官大的人先走。而以官職來論,李彪是中央官員,元志只是地方首長應該禮讓。但元志個性強硬,加上是皇親國戚,硬是不肯讓步雙方因此鬧得不可開交,決定去找皇上評理。李彪見了孝文帝說:「我是御史中尉,官比他大,區區一個洛陽市長怎麼可以這樣和我對抗呢?」元志反駁說:「我是國都所在的洛陽市長,洛陽城裡每個人都歸我管,哪有比照其他地方官,讓中央官員先走的道理?」孝文帝聽了很無奈,也不去評斷誰是誰非,就笑著說:「好啦!好啦!你們別吵!洛陽是我的地方,我說了就算,把路分成兩半,你們兩人以後各走各的就好啦!」元志和李彪兩人聽到皇上這麼說後,就拿著尺到外面,量了道路的寬度,然後分成兩半,各走自己的那一半。後來「分道揚鑣」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人依其志向,各奔前程。

書證

  1. 《文明小史》第五五回:「吃了一頓中飯之後,各人穿各人的長衫,和秦、王二人分道揚鑣。」
  2. 《唐宋詩醇.卷九.襄陽杜甫詩一.序》:「自元微之著論,始先杜而後李,顧其所以推尊子美,祇就詞調、格律言之。則太白之分道揚鑣者,固自有在此。徒以詩言詩,而未探夫作詩之本,宜論者多有異同也。」
  3. 《書畫譜.卷六七.跋黃庭堅墨蹟後》:「至所作行書,剽去姿媚,獨存風骨,直欲與蘇軾分道揚鑣,不肯俯循其轍間。」
  4. 清.范家相《詩瀋.卷二.詩序四》:「舍序言《詩》者,始於蘇穎濱,甚于鄭夾漈、王雪山,而朱子因句詆而字駁之。嗣是以後,或信或否,又分道揚鑣,不可勝紀矣!」
  5. 清.查慎行〈酬別許暘谷〉詩:「方今儕輩盛稱詩,萬口雷同和浮響。或模漢魏或唐宋,分道揚鑣胡不廣?」

在其他地方搜尋「分道揚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