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如願以償

ㄖㄨˊ ㄩㄢˋ ㄧˇ ㄔㄤˊ
  1. 理想得以實現
    [例]他經過不斷的努力,終於如願以償的進入大學了。

[反]事與願違

如願以償

ㄖㄨˊ ㄩㄢˋ ㄧˇ ㄔㄤˊ
  1. 比喻志願得以實現。《官場現形記》第四六回:「在撫臺面前替他說了許多好話,後來巴祥甫竟其如願以償,補授臨清州缺。」

如願以償

ㄖㄨˊ ㄩㄢˋ ㄧˇ ㄔㄤˊ

償,實現。「如願以償」指心願得以實現。語或本唐.韓愈〈新修滕王閣記〉。

用法

心願得以實現。

用在「願望實現」的表述上。

例句

  1. 他一直嚮往大學生活,如今總算如願以償。
  2. 他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夢想終會有如願以償的一天。
  3. 經過多年努力,如今他終於如願以償,加入國家集團。
  4. 他想要前往法國一遊,可惜旅費不足而未能如願以償。
  5. 十年的辛勤努力,總算讓他如願以償地當上單位主管。
  6. 藉著朋友們的幫助,他終於可以如願以償地開個人畫展
  7. 只要堅持努力,我相信你一定能如願以償的考取公費留學。
  8. 他想成為演奏家的夢想頻頻受挫,不知何時才能如願以償?
  9. 小弟經過一年的重考衝刺,今年終於如願以償地考上第一志願
  10. 得到最佳演技獎,對於他一直想要成為名演員的夢想,可說是如願以償。

辨識

近義:得償所願稱心如意

反義:天違人願、事與願違

償,音ㄔㄤˊ。實現。不可寫作「賞」。

典故說明

「如願以償」是指心願得以實現。在比較早的文獻中,如唐代韓愈〈新修滕王閣記〉說到:自己早想親自前去滕王閣觀賞,但是幾次機會都擦身而過。滕王閣位於今江西省新建縣城西章江門上的一座閣樓,為唐高祖子滕王元嬰當洪州刺史時所建,落成之日,適被封為滕王,因以名閣。在韓愈心目中,那是江南第一美景,所以韓愈文章一開頭就說:「愈少時,則聞江南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有瑰偉絕特之稱。」唐憲宗元和十四年冬,韓愈擔任袁州刺史。袁州為南昌屬邑,本來想這下子應該有機會「寄目償所願」。哪裡知道,為人屬下,事情一忙,機會仍然錯失。這裡的「寄目償所願」就含有「如願以償」的意思。後來「如願以償」這句成語可能就是由此演變而出,指心願得以實現。當然,更明確的用法,出現在清朝曾國藩〈署安徽司稟陳管見數端伏候裁擇由〉文:「惟軍情瞬息千變,不知將來能如願以償否耳?」也見於官場現形記》第四六回提到有個人叫巴祥甫,送了重禮給童子良,童子良因此向撫臺大人說好話,「後來巴祥甫竟其如願以償,補授臨清州缺」,也就是當上了官。如果採取較寬的標準,當然韓愈的文章可以說是這句成語的典源,否則就可能到了清代才出現了。

書證

  1. 清.曾國藩《曾文正公批牘.卷三.署安徽司稟陳管見數端伏候裁擇由》:「惟軍情瞬息千變,不知將來能如願以償否耳?」
  2. 清.王韜《淞濱瑣話.卷三.劉淑芬》:「有偽為困苦狀,以乞憐者,並不加察,率如願以償之。」
  3. 《官場現形記》第四六回:「後來巴祥甫竟其如願以償,補授臨清州缺。」
  4. 清.李伯元《南亭筆記》卷一○:「某太守未知其作何語也,率然應曰:『恭喜大人,一定如願以償。』」
  5.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一回:「況且他家裡人,既然有心弄死他,等如願以償之後,賊人心虛,怕人議論,豈有不盡力推在醫生身上之理?」

在其他地方搜尋「如願以償」

有提到「如願以償」的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