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悲天憫人

ㄅㄟ ㄊㄧㄢ ㄇㄧㄣˇ ㄖㄣˊ
  1. 憂傷時局多變,哀憐百姓疾苦。
    [例]她懷著悲天憫人的襟懷,幫助了許多貧苦無依的人。

悲天憫人

ㄅㄟ ㄊㄧㄢ ㄇㄧㄣˇ ㄖㄣˊ
  1. 憂傷時局多變,哀憐百姓疾苦。《老殘遊記》第一一回:「坎水陽德,從悲天憫人上起的,所以成了個既濟之象;兌水陰德,從憤懣嫉妒上起的,所以成了個革象。」清.顏元《存學編.卷三.性理評》:「司國柄者不可廢崇儒重道之典,而悲天憫人,儒者宜存返己自罪之心。」

悲天憫人

ㄅㄟ ㄊㄧㄢ ㄇㄧㄣˇ ㄖㄣˊ

憂傷時局多變,哀憐百姓疾苦。語本唐.韓愈〈爭臣論〉。

用法

憂傷時局多變,哀憐百姓疾苦。

用在「慈善憐憫」的表述上。

例句

  1. 泰瑞莎修女救助貧苦,悲天憫人的精神令人敬佩。
  2. 聖人之所以為聖人,正因為他們有悲天憫人的胸懷
  3. 他經常把悲天憫人掛在嘴邊,卻連一百元也捨不得捐獻
  4. 一國的領袖若有悲天憫人的胸懷,就不會輕易地發動戰爭。
  5. 這尊聖母像的臉上流露出悲天憫人的神情,讓人看了感動不已。
  6. 你別以為裝出一副悲天憫人的樣子,就沒人知道你做過的虧心事
  7. 一個作家不只要有才華,更要有悲天憫人的胸懷,才能寫出偉大的作品。
  8. 《悲慘世界》書中充滿了悲天憫人的思想,因此成為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

辨識

近義:己飢己溺民胞物與惻隱之心憤世嫉俗

反義:幸災樂禍殘民以逞漠然置之

參考詞語:「憂天憫人、憂世憫人

典故說明

唐德宗時,有個叫陽城的人擔任諫議大夫,主司規諫天子的職務。他學問很好,飽讀詩書,卻不常發言。當時與他同朝為官的韓愈看不過去,認為以他的學識應該多給予皇帝意見,作好諫官的職務。於是寫了〈爭臣論〉這篇文章,譏諷陽城沒有盡到職責。陽城當時看了並不以為意,但後來大臣裴延齡誣陷忠良,陸贄等人遭到罷黜。陽城便上疏指責裴延齡,論述他的罪狀,替陸贄等人申訴,並極力阻止德宗任命裴延齡為相。由此看來,韓愈的這篇文章應當發揮了功效。〈爭臣論〉整篇文章採設問法,假設有人問關於陽城的問題,韓愈再一一解答,表述自己對陽城的看法。陽城和一般官員不同,他高中進士後,反而隱居在中條山,不出來作官。很多人仰慕他的學問與情操,前來從他求學,後來才被德宗召為諫議大夫。韓愈就在文章中假設有人問:「陽城不是自願要作官的,他不發言也是謹守本分,何必這麼苛責他?」韓愈回答:「自古以來,聖賢之人都不是為了獲取名利與權勢而作官,而是憂慮時局動盪,哀憐百姓疾苦。學得了治世之道,不肯獨善其身,總想利用所學,對國家人民有所貢獻。如果陽城是個賢人的話,就應該知道現在時勢困頓,為百姓所受的苦難而哀傷,然後盡自己所能去完成改善時局的職責,怎麼可以只顧過自己的安逸生活呢?」後來,文中的「畏天命而悲人窮」演變成「悲天憫人」這句成語,指憂傷時局多變,哀憐百姓疾苦。

書證

  1. 清.黃宗羲〈朱人遠墓誌銘〉:「嗟乎!人遠悲天憫人之懷,豈為一己之不遇乎!」
  2. 清.王士禛《帶經堂詩話.卷六.題識類》:「其《放吟》一卷,皆樂府詩,丁明末造,多悲天憫人之思。」
  3. 《老殘遊記》第一一回:「坎水陽德,從悲天憫人上起的,所以成了個既濟之象;兌水陰德,從憤懣嫉妒上起的,所以成了個革象。」
  4. 《東歐女豪傑》第三回:「(菲亞)心中感觸了好些時事,只覺得惡俗世界無一是處,忍不住那一腔悲天憫人的熱情沸將上來。」

在其他地方搜尋「悲天憫人」

有提到「悲天憫人」的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