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憂世憫人

ㄧㄡ ㄕˋ ㄇㄧㄣˇ ㄖㄣˊ

猶「悲天憫人」。見「悲天憫人」條。01.明.袁宏道〈第三問策〉:「昔孟子之序好辨(辯)也,述禹、周以來聖賢之苦心,千古一轍,而其一段憂世憫人之意,至於欲用不獲,而託之空言,讀之真可使人墮淚。」

辨識

參考詞語:「悲天憫人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悲天憫人」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唐德宗時,有個叫陽城的人擔任諫議大夫,主司規諫天子的職務。他學問很好,飽讀詩書,卻不常發言。當時與他同朝為官的韓愈看不過去,認為以他的學識應該多給予皇帝意見,作好諫官的職務。於是寫了〈爭臣論〉這篇文章,譏諷陽城沒有盡到職責。陽城當時看了並不以為意,但後來大臣裴延齡誣陷忠良,陸贄等人遭到罷黜。陽城便上疏指責裴延齡,論述他的罪狀,替陸贄等人申訴,並極力阻止德宗任命裴延齡為相。由此看來,韓愈的這篇文章應當發揮了功效。〈爭臣論〉整篇文章採設問法,假設有人問關於陽城的問題,韓愈再一一解答,表述自己對陽城的看法。陽城和一般官員不同,他高中進士後,反而隱居在中條山,不出來作官。很多人仰慕他的學問與情操,前來從他求學,後來才被德宗召為諫議大夫。韓愈就在文章中假設有人問:「陽城不是自願要作官的,他不發言也是謹守本分,何必這麼苛責他?」韓愈回答:「自古以來,聖賢之人都不是為了獲取名利與權勢而作官,而是憂慮時局動盪哀憐百姓的疾苦。學得了治世之道,不肯獨善其身,總想利用所學,對國家人民有所貢獻。如果陽城是個賢人的話,就應該知道現在時勢困頓,為百姓所受的苦難而哀傷,然後盡自己所能去完成改善時局的職責,怎麼可以只顧過自己的安逸生活呢?」後來,文中的「畏天命而悲人窮」演變成「悲天憫人」這句成語,指憂傷時局多變,哀憐百姓疾苦。

書證

  1. 明.袁宏道〈第三問策〉:「昔孟子之序好辨(辯)也,述禹、周以來聖賢之苦心,千古一轍,而其一段憂世憫人之意,至於欲用不獲,而託之空言,讀之真可使人墮淚。」

在其他地方搜尋「憂世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