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挺鹿走險

ㄊㄧㄥˇ ㄌㄨˋ ㄗㄡˇ ㄒㄧㄢˇ

猶「鋌而走險」。見「鋌而走險」條。01.清.趙翼《廿二史劄記.卷二一.五代史.薛史書迴護處》:「勢當騎虎難下之時,不得不為挺鹿走險之計。」

辨識

參考詞語:「鋌而走險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鋌而走險」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在春秋時代,晉、楚兩國爭當諸侯的盟主。據《左傳.文公十七年》載,有一次晉國大會諸侯,卻不見鄭國來參加,因此懷疑鄭國對晉有二心。鄭國國君於是寫了一封信給晉國國君說:我國雖小,但三年來多次朝見晉君,以人臣之禮相事,已盡了最大的誠意,但是你們還是懷疑我們的忠誠。現在我們鄭國的處境是前頭怕,後頭也怕;既害怕楚國來攻,又擔心晉國來犯,當我們被逼得走投無路時,就像被獵人追捕的鹿一樣,為了活命,匆忙之間,無法審慎選擇庇護之所。如果晉國過分威逼,鄭國在窮途末路之餘,即使會走上滅亡下場,也會用全副兵力抗晉,或倒向楚國。後來「鋌而走險」就從原文摘出,被用來指在窮途末路或受逼迫時採取冒險行動或不正當的行為。

書證

  1. 清.趙翼《廿二史劄記.卷二一.五代史.薛史書法迴護處》:「勢當騎虎難下之時,不得不為挺鹿走險之計。」

在其他地方搜尋「挺鹿走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