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鋌而走險

ㄊㄧㄥˇ ㄦˊ ㄗㄡˇ ㄒㄧㄢˇ
  1. 在窮途末路或受逼迫時所採取的冒險行動或不正當的行為。
    [例]他為了償還賭債,竟然鋌而走險,幹下不法的勾當

鋌而走險

ㄊㄧㄥˇ ㄦˊ ㄗㄡˇ ㄒㄧㄢˇ
  1. 在窮途末路或受逼迫時採取冒險行動或不正當的行為。《左傳.文公十七年》:「鋌而走險,急何能擇。」《明史.卷三三一.西域傳三.烏斯藏大寶法王傳》:「在官已無餘積,必至苛斂軍民,鋌而走險,盜將復發。」也作「挺而走險」。

鋌而走險

ㄊㄧㄥˇ ㄦˊ ㄗㄡˇ ㄒㄧㄢˇ

鋌,快速奔逃。走險,採取冒險的行動。「鋌而走險」指在窮途末路或受逼迫採取冒險行動或不正當的行為。語出《左傳.文公十七年》。 畏首畏尾」、「鹿死不擇音

用法

在窮途末路或受逼迫時採取冒險行動或不正當的行為。

用在「奮力一搏」的表述上。

例句

  1. 為了償還債務,他竟鋌而走險去搶劫銀樓。
  2. 如今救人如救火,只好鋌而走險,直闖虎穴了!
  3. 天理昭彰,鋌而走險、作奸犯科的人是難逃法網的。
  4. 為防止綁匪鋌而走險撕票,警方決定立即攻堅救人。
  5. 年輕人不要受了一點委屈就憤世嫉俗,甚至鋌而走險。
  6. 為了生活,他只好鋌而走險地去從事危險性的工作。
  7. 不是我願意,實在是被生活逼得走投無路才鋌而走險的。
  8. 雖然情況惡劣,但是你這般鋌而走險,也未必能解決問題。

辨識

近義:狗急跳牆逼上梁山

參考詞語:「挺而走險、挺鹿走險

典故說明

在春秋時代,晉、楚兩國爭當諸侯的盟主。據《左傳.文公十七年》載,有一次晉國大會諸侯,卻不見鄭國來參加,因此懷疑鄭國對晉有二心。鄭國國君於是寫了一封信給晉國國君說:我國雖小,但三年來多次朝見晉君,以人臣之禮相事,已盡了最大的誠意,但是你們還是懷疑我們的忠誠。現在我們鄭國的處境是前頭怕,後頭也怕;既害怕楚國來攻,又擔心晉國來犯,當我們被逼得走投無路時,就像被獵人追捕的鹿一樣,為了活命,匆忙之間,無法審慎選擇庇護之所。如果晉國過分威逼,鄭國在窮途末路之餘,即使會走上滅亡下場,也會用全副兵力抗晉,或倒向楚國。後來「鋌而走險」就從原文摘出,被用來指在窮途末路或受逼迫時採取冒險行動或不正當的行為。

書證

  1. 《左傳.文公十七年》:「小國之事大國也,德,則其人也;不德,則其鹿也,鋌而走險,急何能擇?命之罔極,亦知亡矣。」(源)
  2. 《明史.卷二三○.馬孟禎列傳》:「畿輔、山東、山西、河南,比歲旱饑。民間賣女鬻兒,食妻啖子,鋌而走險,急何能擇?一呼四應,則小盜合群,將為豪傑之藉,此民情可慮也。」
  3.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一○.如是我聞四》:「論者謂難端發自乙,甲勢不兩立,乃鋌而走險。不過自救之兵,其罪不在甲。」

在其他地方搜尋「鋌而走險」

有提到「鋌而走險」的條目